“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案例及評析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案例與評點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 繆建平
說明:
本案例運用北師大《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第五冊。它在前一課經歷許多測量實踐活動并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并未給周長下定義)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課教學目標是能夠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多種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會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案例:
一、 復習“周長”的意義
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周長”,誰來舉例說說,周長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首先是從周長的名字想到──周長就是一周的長。比如,三角板的周長就是三角板一周的長度。
生:圍成一個物體的一周的長度,就是物體的周長。如我的腰圍、胸圍等等(邊說邊比劃),還有一棵古樹的樹干的周長,就是圍繞樹干的一周的長度,我上次看到一本書講,有一棵古樹的樹干的周長有十幾米呢。
生:圍成一個圖形各條邊的總和,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比如三角形就是三條邊的總和,四邊形就是四條邊的總和,五邊形就是五條邊的總和,六邊形就是六條邊的總和……反正有幾條邊,就是把幾條邊加起來的總和。
師:(拿出一個長方形、正方形)誰愿意來指一指,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指哪里的長度?(學生上來指出)
(學生討論、反饋)
師:(多媒體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多邊形、圓形)老師這里有許多的平面圖形,F在請同學們拿出紅筆描一描各個圖形的周長。
(同學們拿出桌上同樣圖形的紙描起來)
[通過舉例子、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復習“周長”的含義,體現“周長”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摒棄傳統教學中讓學生“背定義”的復習方式。]
二、 探究求“周長”的方法
師:剛才,我們通過舉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長的意思。周長是有長短的。你能判斷下面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哪一個長一些?
[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誰長一些”來引導學生的猜想,激發探究欲望。]
生:長方形的周長長一些。
生:正方形的周長長一些。
生: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
師:現在有三處不同意見,誰能想出一個比較好的辦法,證明你的判斷是正確的,讓大家心服口服。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討論。
(學生討論,或同桌交流)
生:我想用一根細線來“圍”住圖形,然后再量一下繩子的長就可以了。
生:我想把這兩個圖形都圍繞一個尺子滾動一周,就能知道論誰的周長大一些了。
生:我想先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把幾條邊的長度加起來就可以比較了。
師:大家想到的方法,都可以求出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也能比較出它們的長短。但是,如果我們要大家比較的不是兩個圖形,而是兩個不同操場的周長,那么用哪一種方法比較方便又比較準確呢?
生:用“滾”的方法是不行的,“圍”的方法太麻煩了,用“先量再算”的方法比較方便準確。
[讓學生尋求各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并不強求一致,同時又注意引導學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學。]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板書)
師:我們先來量一量、算一算長方形的周長。剛才這位同學想到先量后算的方法。那么該怎樣量?又怎樣算呢?
生:我認為只要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就能算出長方形的周長了。
師:對!現在,一個操場的長和寬已經量好了,請同學們看題(出示課本上的例題:學校操場是來一個長方形,長105米,寬80米,小強繞操場四周走一圈,走了多少米?),求小強走了一周,就是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