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七單元乘法:復習 第7——9題及思考題(2)
(第12課時:復習 第7——9題及思考題<2>)
教學目標:
1、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提高有條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感受、體驗、探索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探索的意識,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數量關系,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有條理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教學對策: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要注意指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
教學準備:準備練習
教學過程設計:
一、基本練習
1、園林工人在一條路的兩邊栽樹,每邊栽16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車每分鐘行駛800米,轎車每分鐘行駛的米數比卡車的3倍還多50米。轎車每分鐘行駛多少米?
二、補充稍復雜的實際問題
1、出示圖:疊在一起的4堆鋼筆盒圖,每堆5盒。
文字:每盒有12支鋼筆。
一共有多少支鋼筆?
2、每個工人每天可以裝配自行車20輛,照這樣計算,8個工人7天可以裝配多少臺自行車?
(1)學生獨立思考
(2)你是怎樣想的?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兩種不同的解答方法)
3、一件襯衫100元,一套西服的價錢是一件襯衫的5倍,一件皮衣的價錢是一套西服的2倍。
(1)買一件襯衫和一套西服一共要多少錢?
(2)買一件皮衣要多少錢?
(3)根據上面的條件,自己提出一個問題并解決。
出示條件后分題出示問題,學生思考,交流。
4、今年,爺爺的年齡是小軍的4倍,去年小軍17歲,爺爺今年多少歲?
學生讀題,教師出示:
(1)17×4=68歲68+1=69歲
(2)17+1=18歲 18×4=72歲
組織學生討論:到底那種解法是正確的?你是怎樣想的?
5、三年級3個班,一共有23個學生來參加數學競賽。一個同學說:“我們分別來自3個班,我們每個班的人數的乘積恰好是385”。每個班分別來了多少人?
(1)引導學生用3個不同的符號表示3個班的人數,將題目簡約成2個算式:
□+☆+△=23□×☆×△=385
(2)根據這兩個算式,你準備從那里想起,是從第一個算式考慮,還是從第二個算式考慮(引導學生理解從第二個算式考慮)
三、書上的實際問題
書上第85頁上第7—9題
(1)學生自己讀題
(2)指名用自己的話來理解題目告訴了我們什么?要我們算什么?
能自己獨立完成的學生自己完成,有困難的學生可舉手讓老師提供幫助,教師巡回指導。
四、 思考題
1、先做完課堂作業的學生思考書上的思考題。
理解意思,了解第1課到第200棵樹之間只有199個間隔,所以只要用5乘199就可以了。
2、補充思考題:時鐘4點鐘敲4下,用12秒敲完。那么6點鐘敲6下,需要幾秒鐘敲完?
板書設計:
復 習
解決實際問題
課前思考:
7~9題結合有關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第7、8題都是可以用兩步連乘解決的實際問題,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積累對相關數量關系的認識。第9題根據給出的兩個基本已知條件提出了幾個不同的問題讓學生解答,以便確定合理的解題思路。也需要學生根據列算式的特點,合理選擇口算、筆算或估算,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