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和評“認識周長”一課有感
我校張秋霞教導在本次太倉市級教研活動中執教了“認識周長”,我參與了其磨課的過程。張老師盡管任教小學數學時間不長,但是她的數學功底很扎實,對于數學教學頗有見地,而且文章寫得也不錯。在磨課的過程中,我愈加有這樣的體會。
在這節課上,張老師非常準確地把握了這節課的重難點,她的思路非常清晰,從認識邊線——認識一周的邊線——認識周長——計算周長——自己測量數據計算周長 ——了解周長在生活中的運用,脈絡非常完整且有條理。在認識邊線中,基于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她又分了兩個層次,一是借助有邊框的平面圖形認識邊線,二是找出沒有邊框的物體某個面的邊線。通過這兩個層次,學生對于邊線從具體實現了向抽象的有效過渡,對于邊線,他們的認識就突破了“有線”向“無線”的飛躍。這對于學生準確建立周長的概念是非常有幫助的。在認識一周的邊線中,張老師也煞費苦心,從學生指一指揭示“一周”,再利用另一個素材,通過教師指,為學生提供辨析的一次機會,以此讓學生牢固樹立“一周邊線”的概念。教學進行到這里,“周長”的概念可謂“呼之欲出”,張老師通過屏幕演示,用線繞樹葉邊線一周,拉直,用尺量出長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周長就是一周邊線的長,另一方面則向學生預示了測量周長的方法。在計算周長一環節中,張老師同樣分成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她出示了教材提供的兩個圖形,讓學生說說求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就是求“三角形”、“四邊形”的什么?以此強化學生對周長的認識。然后出示數據,讓學生分別計算。第二環節她出示了課后的一道練習題,有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通過這項練習,一則可以鞏固周長計算,另則可以生發多樣化的計算,引出簡便的計算,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可以說,張老師的這節課層層深入,是一節有著濃濃“數學味”的課。當然作為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不影響這節課的整體效果。
聽后,教研員楊老師對此課作了詳盡的點評,在肯定的同時,楊老師提出了許多意見,對于這些意見,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在這里提出,以求引起大家的討論。
1.楊老師認為數學中的“方法”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而不應該是老師告知。我想,在這個觀點上,楊老師太過偏激,她忽略了教師作為“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個成員,有責任、有義務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適時點撥學生的疑難困惑。試問:如果“方法”都能由學生探索,那么教師的作用如何體現?何況,有很多的方法學生根本就探索不出,尤其對于像我們這樣生源的學校。在課上,學生自己測量圓形物體時,的確沒有出現滾動的方法,那么教師將其介紹給學生,也不失是一種教學策略。在這里,我想說,關于方法,一方面可以通過自行的探索習得,另一方面通過有意義的接受也能讓學生從中習得。
2.楊老師提出教學中素材不要多換,要用足、用好。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要辯證地看。用足、用好教學素材這無可厚非,但是不能因為更換了素材而被認為沒有用足用好。記得2001年我執教省級教材培訓會的一節課,當時用游樂園的一個大情景貫串整個教學過程,著名特級教師沈重予老師來聽我試上,當下就提出,對于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反復利用一個情景,會讓學生的視覺產生疲勞,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而頻繁的更換情景,則令學生目不暇接,不利于他們靜下心來思考。因此關于這個問題我覺得只要把握好度即可。在課上,張老師利用一個宣傳牌,讓學生指一指幫助理解一周的含義;再利用另一個宣傳牌,老師指,從而讓學生進行辨別。如果在這里,教師不更換宣傳牌,那么在學生已經正確指的基礎上再故意指錯,老師是不是顯得太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