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噸有多重》教學反思
《1噸有多重》教學反思
《1噸有多重》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教材第三單元的知識。教學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教材上也只是借用3頭350千克的牛、10桶100千克重的油、20袋50千克的面粉加以說明。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了解1噸有多重,但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設計了背一背這一體驗環節。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 )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著,我“借題發揮”,讓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后,我注意到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1噸有多重》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在教學了克和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較大的重量單位。教學這一課時,我從學生身邊事物入手初步感知1噸有多重,比如實際提一桶重20千克的水,再想象一下50桶這樣的水會有多重,會是怎樣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得出1噸=1千克。進而解決小動物們過橋的問題,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
存在問題:
設計的教學內容太多以至于每個環節都很匆忙,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活動、感知、體驗的時間。學生的感悟還不夠深刻,還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改進措施:
1、教學設計應更嚴密、更科學。尤其要預留出學生活動的時間。
2、實行彈性教學,在本節課未能充分進行的環節移到練習課上加以延伸。尤其利用體重表找出體重大約1噸的同學們的環節,應多找幾組同學,使學生充分感知。
<1噸有多重>教學反思
關于質量單位噸這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通過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很快地把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并且產生了新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去探究身邊以往不太關注的事物,把“噸”與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交流,構建自己關于噸的新知。在教學中,噸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空間想像不是很具體,如果在教學中能通過多種手段來盡可能地感知質量單位噸會更好一些。
課后對自己本課進行了反思:
1.創設情境,激勵學生探索。
首先創設情境,利用故事導入,猜測大象的體重;然后計算周圍熟悉物體的質量;最后來稱大象體重。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使學生學得有興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