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學反思
《有多重》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根據教材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的,課堂上創設了不同的情境和氛圍,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肯于思考,樂于參與。 情境貫徹于這一節課的始終。從孩子們喜聞樂見、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出發來激發孩子探究的欲望,讓他們感受到這是一個需要用數學知識解決的問題,從而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教師設計了“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學生既感興趣又容易接受的情境來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讓情境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愉快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想其所想,說其所說,做其所做。
在進行“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的活動時,有兩名學生因為物品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而爭執時,我及時地鼓勵他們探討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的問題(“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鐵,哪個重些?”這個討論原來是設計在最后討論的,在這里我并沒有按著教學設計牽著學生的思維,而是隨著學生的思維改變了教學設計)。學生在討論時有點雜亂,有的認為鐵重;有的認為同樣重,并且都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但在不同的回答中,他們的智力在接受挑戰,他們的思維在接受碰撞,尤其是這種挑戰來自同學的時候,碰撞會更加激烈,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給“扣子”的問題找到滿意的答案,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物體的體積大并不一定重。
在課堂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在教學中還要增加一些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評價活動,特別是同伴之間的評價,這對每個學生都是很重要的,這樣會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使師生得到共同發展。
《有多重》教學反思
教學這一課, 我力求體現新課標精神,通過反復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愛數學的興趣.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活用教材,激發學習興趣
課前讓學生做“背一背”的游戲,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的表示方法。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集市、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搜集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還發現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們興趣盎然,為今后學習數學建立了足夠的信心。
二、注重操作,發揮魅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地給學生“做”的機會,讓學生通過“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動,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讓學生“找一找”、 “猜一猜”、“說一說”去感受并列舉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學生自己運用“千克”的學習過程進行“克”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分組動手去稱一稱、掂一掂等,讓學生自主探索,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在實踐中升華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兩袋鹽約重1千克”“1個2分硬幣約重1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稱兩袋鹽的質量,一枚硬幣的質量,蘋果的質量,鉛筆的質量外,我還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分析法,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同學們體會到,同等質量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