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第五冊《時間與數學(二)》教學案例、反思及評析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居民身份證編號,使學生經歷對生活中數字的感受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時間問題的能力。
2.學習用統籌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節約時間的觀念。
3.經歷實驗、觀察、記錄、預測等科學的探究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培養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的能力,發展實踐能力。
〖教材分析〗
對“年、月、日”這個單元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時、分、秒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些常見的量具有常識性。就學生而言有許多的生活經驗,就老師而言就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活經驗進行認知建構。“時間與數學(二)”是這個單元的最后一個內容。它是一節從數學的角度來尋找、發現、思索和解決生活中的時間問題的課。這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系,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尋找生活中的時間;用數學的觀點看待時間;用數學的方法統籌安排時間。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許多思維方式都可以用來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數學思維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進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我將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環節:第一,認識身份證環節,是鞏固時間單元的基本知識與技能;第二,統籌安排時間環節,是為了讓學生經歷用統籌的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全過程,并從中體會到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科學性;第三,解決喝水的問題,是對前兩個環節重點的一個整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四,小實驗,是本課的一個升華,主要是通過做實驗及對實驗結論的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品質,樹立保護水資源,節約能源等意識。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湖北省政府機關直屬小學,學生大多數是附近機關單位職工的孩子。我們班的學生從小生活在父母素質相對較高的家庭,學生的課外知識相當豐富,思維也很活躍。并且他們通過對新教材兩年多的學習,具有了較強的動手能力。盡管學校班級存在班額很大的問題,由于平時訓練比較到位,家長配合得也比較好,所以合作學習開展效果比較好,學生有一定的合作意識。又因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仍存在克服困難的毅力不夠等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的活動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較好的獨立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品質,這也是這節課教學中我所關注的問題之一。
〖教學設計〗
(一) 創設問題情境
(設計說明本課旨在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以此創設問題情境,是力求把學生引入生活情境,將學生對生活中事情的認識和了解,作為本課學習的基礎。既有利于學生憑借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又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習興趣。)
師:如果生活中你碰到一個陌生人,什么東西可以證明他的身份?
生:戶口、身份證、指紋……
師:對了,這些東西都是證明一個人身份的重要證件。
(評析這個問題情境的創設體現了數學學習是一個課內外相貫通的過程,體現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數學學習的課程資源。)
(二)認識身份證
(設計說明奧蘇貝爾說過:“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教學。”這一環節的設計是通過引導學生獲取身份證上的相關信息,達到對年、月、日及其計算等這些舊知的一個很好的整合。設計環節中包括了“看一看”“找一找”“畫一畫”郜欣阿姨的出生年、月、日并計算年齡。另外,還向學生簡單介紹身份證編號的含義。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課堂知識與生活的實質性聯系,感受到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