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 河(數學活動課)
【教學年級】六年制小學二、三年級【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對“過河”問題的逐個解決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2、使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使學生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教學準備】圓片16個、(印有小狗、小兔和白菜的)卡片三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給你們講個故事,你們喜歡聽嗎? 一天,(幻燈出示)吳老師帶著15位學生去郊游,他們來到一條小河邊,想要到河對岸去,但河邊只有一條小船,而且沒有船夫,每次船上最多只能坐4人。吳老師笑著對大家說:看誰最聰明,最快算出小船要載多少次,才能把我們全部送到河對
二、探究研討,激發思維
1、組織討論,發散思維
師:小明、冬冬、貝貝和小雨是班里的數學尖子,又是好朋友。他們一聽完吳老師的話就討論開了,而且很快就找到了答案。現在你們能不能猜猜看小明他們說的可能是幾次呢?你是怎樣猜出來的?
生:可能是4次。
生:我想可能是5次。
......
師:到底誰的答案最合理呢?還是讓你們自己來驗證一下吧!請每小組拿出16個小圓片代替16個人,4人合作擺一擺他們是怎樣過河的。
2、學生討論操作后指名學生上臺演示反饋
學生1:因為小船每次只能坐4人,我們只要讓他們每次過去4人就是4次了。
師:這位小朋友很聰明,能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話音未落,一位學生就把手舉得很高,我就示意他發言)
學生2:他沒有看清楚吳老師的話,吳老師說河邊只有一條小船,而且沒有船工。
師:那你認為應該是幾次呢?請你上來演示一下。
生2:因為沒有船工,先上船3人,到對岸后上岸1人,要有2人把船劃回來,然后再上船3人,到對岸后再上岸1人,......共14次。 生3:每次上船2人,到對岸上岸1人,1人回來,......共15次。
生4:先上船4人,到對岸后上岸2人,2人回來......,共7次。
生5:前4次每次上船4人,上岸3人,第五次2人上船到對岸1人上岸,1人回來,最后1次2人都上岸,共6次。
學生6:每次上船的4人中,到了對岸之后要有1人將小船送回,所以每送1次,實際上只能過去3人。最后1次不用把船送回,可以過去4人。所以,小船至少要載5次。
2、評價最佳方案。
師:你們想的方法可真多!老師佩服你們。但是這么多的方法,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好?
生:載5次最好,這樣不會讓別人等太久。
師:對!如果我們生活中遇到這類問題,應該選擇一種最快速、最方便、最安全的方法。而且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評:聽故事是學生十分喜歡的,由故事引入并從故事中提出問題,學生更容易接受,更有興趣去探究疑惑,這樣不但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讓學生在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去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3、出示多媒體課件,教師指著課件繼續講述故事:
師:你們和小明他們一樣聰明,他們也受到了吳老師的表揚,心里美孜孜的。當他們用這個方法過了河以后,可高興啦。他們一路蹦啊跳啊......突然,他們看見一位農民伯伯坐在河邊直嘆氣,便走過去問他為什么事發愁,農民伯伯告訴他們: 我要把一只狗,一只兔子和一棵青菜帶過河去。這兒僅有一只很小的舊船,最多只能帶其中的一樣東西上船,否則就有沉船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