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 教學設計及實錄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16頁
二、教學準備 制作相關教學課件和數字卡片
三、教材簡析和目標定位
本課時是在學生學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及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教學的。例題主要解決十位相加滿十要向百位進1。“做一做”安排了與例1形式相同的10道題,意在加強練習,減少錯誤率。由于大部分學生都已具備了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解決本課時的內容,因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已經相應地由“會不會計算”調整到“怎么計算”上來。為此,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
1、通過對算法的比較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理解“十位滿十向百位進1”的算理,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有順序地、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在自主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養成獨立思考與善于傾聽的習慣。
四、教學理念和策略選擇
首先,力求以思維訓練為主線,將計算教學內容作為學生思維平臺,在關注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方法的同時,更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使計算教學真正成為培養學生一般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載體。其次,努力構建“動態生成”的課堂。采用“探—引—探”的課堂教學主線,通過讓學生組算式,及時探底,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展開學習。課堂中及時捕捉可利用的學習資源,隨時調整教學過程,真正促成課堂的動態生成。第三,試圖體現學習的自主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探索與發現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集體討論等自主探索計算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
五、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 學 流 程 教 學 流 程
一、引入
1、出示三張數字卡片:3、5、9。提出問題:利用這三個數字能組成幾個不同的兩位數?
板書出示:(教師有意識地從小 到大分成兩組)
35 39 53
59 93 95
2 、從上、下兩行中各選擇一個數能組成幾道不同的加法算式:(請同學們把算式寫在自己的卡片上)
3、生匯報算式。(并啟發學生怎樣做到不遺漏不重復?)
學 生列出了九道不同的算式。
二、展開
1、師:請同學們選擇能計算的算式獨立嘗試著算算看。(要求學生把計算好的算式貼到黑板上)
2、要求同學們對這些算式進行分類。
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分類方法:
(1)得數小于100分為一類,大于100分為一類。
(2)一次進位的分為一類,兩次進位的分為一類。
(3)個位進位的分為一類,十位進位的分為一類,個位十位都進位的分為一類。
3、按第(3)種分類方法把算式移動成三列。
35+59 35+93 35+95
39+59 53+93 39+93
53+95 39+95 53+59
師:在這些算式中,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什么是新的知識?
若學生提出十位進位與個位十位都進位的加法以前雖沒有
課的開頭的學習材料不是按教材提供,而是創設了一個“純數學化”的問題情境,學生的思維極其活躍。這可謂是本真的數學課堂教學。這一過程也培養了學生有順序地、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