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
一、教學內容:
教科書p2-3頁例1,p3頁“做一做”及p5頁1、2、3題。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懂得測量不同長度的物體要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并學會用其量物體的長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發展測量技能,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3、讓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求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并在學習中獲得自信。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教學難點: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四、教學方法: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五、教學準備:尺子、表格
六、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1、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后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測量物體
估 計實際測量數學書的長 數學書的寬 數學書的厚生1:數學書的長大約是21厘米、寬大約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為1厘米大約有一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長大約就有21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寬有14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厚有1個指甲長那么厚。
……
(三)學生動手測量實際長度
1、讓學生用學具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2、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課題:
板書:毫米的認識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尺度上的1毫米有幾長。
2、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發現了什么?
3、舉例子說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六)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1、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 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
2、匯報小結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鞏固發展
1、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八)全課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1厘米=10毫米
教后記:如何用好主題圖?
“主題圖”是借以一定的主題場景為背景來呈現數學教學內容的畫面。它是新課程實驗教材編寫的一大特點,其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情境呈現相關知識。它具有比較強的故事性,容易喚起學生的認知經驗,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而且學習材料的呈現顯得靈活、又生動。容易激活學生的思維。再則,以現實生活為背景的主題場景,來源與生活,具有比較強的人文性和教育意義。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實施以來,“主題圖”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可和使用。然而從實際的教學來看,由于主題圖以場景的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雖富有兒童情趣和現實意義,有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但其豐富的內涵有時教師很難把握和理解,也會給教師在教學的組織和實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該如何用好主題圖也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