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分、秒 教材分析
五、時、分、秒(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2.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二)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教材說明
關于“時、分、秒”這一內容,本套教材分三個階段編排。第一階段是在一年級上冊,主要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第二階段是在一年級下冊,主要讓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第三階段就是本冊教材本單元,主要教學時間單位“秒”,以及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具體內容的編排順序如下表。
在具體情境中感悟時間單位“秒”
↓
觀察鐘表,得出1分=60秒
↓
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
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復雜。但是時間又時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教材從教學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十分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有關時間的知識。例如,“秒的認識”主題圖就選擇了家喻戶曉的春節聯歡晚會中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時的場景,“做一做”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感受“1分鐘有多長”和“1分鐘能做些什么”,練習中又編入了一系列與學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豐富學生對時間觀念的感性認識。
教學建議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盡可能使數學學習活動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
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選用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如練習十五中讓學生估計自己穿衣、刷牙、吃早飯、整理書包等的時間,寫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時間,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開始和結束的時刻,等等。教學時,就要充分運用這些素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和意識。
2.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表模型等教具、學具的作用。
由于時、分、秒之間的進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學的十進關系,學生往往感到不習慣,這無疑給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教學時,應加強對鐘表的觀察,特別是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多少;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多少;以便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關系。
除了教材上選擇的素材和活動形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收集更豐富的材料,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對時間觀念獲得更充分的體驗。
3.本單元內容可以用3課時進行教學。
(三)具體內容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第59~66頁)
1.主題圖教材呈現的是春節聯歡晚會的一個場景。這時,人們用倒計時的方式,等待著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選擇這樣的情境作為本單元的主題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這是絕大多數學生都非常熟悉的情境,很容易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感覺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另一方面是由于情境本身與所學的知識有著直接的聯系。“秒”作為比分還小的時間單位,經常會在“倒計時”中出現,借助這一情境可以導出“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