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冊數學第四單元 有余數的除法
單元教材解讀一、教學內容[p.49-58]
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p.50例1)
意義和計算 有余數的除法豎式及余數的含義(p.51例2)
有余數除法 余數和除法的關系(p.52例3)
解決問題(p.55例4)
二、編寫特點
1.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有余數除法的實際背景。
通過主題圖的展示,使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體會有余數除法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使學生感覺到計算問題的提出是有現實意義的。
2.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
這部分知識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學用豎式計算有余數除法之前,先教學用豎式計算表內除法,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了解除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對除法算式的結構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3、創設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教師教學用書》p.74]
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擺圖片、探索規律)中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體情境中的“余數表示什么?”,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教材內容的設計注意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從表內除法豎式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邏輯的活動和思考空間,力求通過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選擇、合作交流,達到理解計算有余數的除法的方法,形成計算技能,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目的。
4.體現彈性要求。
在教學內容上,照顧了學生學習個性的需要,使學習內容有一定的選擇性和自主性。例如教材例3中提出的問題:“觀察余數和除數,你發現了什么?”,在這同一問題情境下,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發現不同水平的結論。
在計算方法上,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筆算。如例4,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計算有余數的除法的方法(口算或筆算)。口算和筆算的安排在教材中也是有機滲透,沒有刻意地區分口算和筆算的教學,使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
在習題安排上,留有學生自主選擇的余地,如練習十二的第2題,第55頁的“做一做”等,在編排上考慮難易適度。同時安排了一定的變式和綜合運用的內容,如練習十三的第2題、第4題、第8題等,目的是加深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培養學生學會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使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全冊目標要求熟練)地口算和筆算有余數的除法。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四、重難點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以及四邊形。
五、課時劃分[共5課時]
1、意義和計算(3課時)
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p.50例1)
有余數除法的豎式及余數的含義(p.51,例2、練習練習十二1、3、4)
余數和除數的關系(p.52例3、練習十二2、5-8)
2、解決問題(2課時)解決問題(p.55例4、練習十三1-3)
解決問題練習課(練習十三4-8)
課時教材解讀
第1課時 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
一、教學內容:
p.50例1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除法橫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可為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和除法筆算打下基礎。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幅學生布置會場擺花盆的情境圖,在校園的一角擺放著一些盆花,一個小朋友說先搬15盆花,另一個小朋友問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安排這幅情境圖的目的:一是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激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欲望;二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人手,通過擺花盆的活動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