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中引入 從生活中學習 從生活中提高——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教學案例
教學理念:
多年的教學,我發現學生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主要是死套公式,部分的學生幾乎對周長這一概念只是死記硬背,通過模仿去解題,不會靈活運用。尤其是利用周長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學生也只會套用公式,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轉變。究其原因,一是,以往我們的數學教學過分強調公式,限制了學生的思路。二是我們的教學與生活聯系不緊密,學生學生學的圖形僅限于黑板上和書本中。
新的課程標準就提出,“學生學習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同時“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因此,有必要從三年級學生開始學習周長開始,就讓他們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建構起周長這一概念,從他們最熟悉的生活中去理解周長,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片段:
片段1:創設情境,建構周長。
播放情景動畫,(演示flash動畫):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呢?
生1:笑笑跑得遠,因為她跑的長方形比正方形長。
生2:我不同意,因為小明跑的正方形要比長方形寬啊。
生3:那應該相等……
生4:我覺得量一量就知道了。
…………………
師:我覺得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但××同學說的量一量我覺的最可靠,最有說服力。那怎么量呢?
生1:拿直尺慢慢量。
生2:那還不知要量多久啊,拿一把卷尺量就行了。(師:都可以,能不能找到更簡單的方法呢)
生3:量長方形只要量出上面和左邊的就行了。
生4: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條邊就行了。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那如果象你們剛才所說量出了之后,你們來算算。師再出示長度。
生1:笑笑走的:10+6+10+6=32(米) 小明走的:8+8+8+8=32(米)
生2:笑笑走的:10×2+6×2=32(米) 小明走的:8×4=32(米)
生3:笑笑走的:(10+6)×2=32(米) 小明走的:(8+8)×2=32(米)
…… …
師:其實剛才同學們所算的,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專門研究過,并把它稱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那同學們,你們覺得周長是什么呢?
生1:走一圈就是周長。(師:說得很形象,但畫在黑板上的長方形怎么走一圈呢?)
生2:四條邊加起來就是周長。(師:有道理,但如果是個三角形呢,其他的圖形呢,師出示。)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你們發現什么叫周長呢,能說得更準確嗎。
生:一個圖形有幾條邊,周長就是把這個圖形所有的邊合起來。
師:的確,周長就是指圍成這個圖形的所有邊的長度的總和。
…… ……
片段2:理解與應用
師:小明和笑笑比賽完了之后,又碰到了一到難題,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幫助他們解決呢,請看:
如圖,學校操場上的長方形足球門,已知它的長是5米,寬是2米,安裝一個足球門需要用去鋼管多少米?
生1:這實際就是求一個長方形的周長,列式應該是5+5+2+2=14(米)
生2:我不同意,從圖上看,這個足球門只有三條邊組成,應該是5+5+2=12(米)
師:同學們,你們大家贊同誰的說法呢?
過了一會兒,大部分學生覺得生2的說法比較準確,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
“我覺得兩個同學的都有道理,但究竟誰的對,還要看看我們足球場上的足球門的地下是不是還有一條邊。”
經過學生這么一說,原來我準備說只有三條邊的,我也開始動搖了,因為在準備這道題的時候,我也沒考慮到這一點,究竟有沒有,我也不敢肯定,因此,我向學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