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時、分、秒
一、教學內容本單元“時、分、秒”的教學內容有以下幾點:
1、時間單位“秒”的認識
2、對于一段時間的感受和體驗
3、簡單的時間計算
具體內容的編排順序如下表。
在具體情境中感悟時間單位“秒”
觀察鐘表,得出1分=60秒
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二、教材編寫特點及重難點
關于“時間”知識的的教學,人教版分為三個階段編排。第一階段:在第一冊,主要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第二階段:在第二冊,主要讓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第三階段就是本冊教材本單元,主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重點學習時間單位“秒”,以及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可以說這塊知識在本套教材中的跳躍性很大,學習時應注意:
1、無論哪一冊內容,哪一塊知識,都應該讓學生切實學會。
2、學習時串聯前后知識,既復習鞏固前知,又有利于新知學習。
3、聯系實際,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使學生易懂、易學。
4、在平時的學習中,無論教材有無安排(如二年級),都應不時的讓學生接觸時間的應用,在不斷的生活應用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它比較抽象,而且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復雜。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塊知識,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
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學生能更好的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教材選取了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如主題圖利用新年聯歡晚會的倒計時情境和商場內鐘表柜臺的場景來引出“秒”;例[2]選擇早上從家里出發的時間和到校的時間,來學習計算用了多少時間;練習中估計穿衣、刷牙所需要的時間,根據學校的作息時間表來提出有關時間的問題,讓學生調查50米跑所需要花的時間等。
教材通過這些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來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和意識。
2、借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正確的時間觀念并不是通過紙上談兵能得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在學生不斷的應用、不斷的體驗中建立的。教材正是從這方面入手,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逐漸感受、形成時間觀念。如數一分鐘有多長,一分鐘能做哪些事,刷牙、整理書包等需要多少時間……
3、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抽象的時間概念的理解離不開活動,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要學好關于時間的知識,應不時的讓學生接觸時間的應用,在不斷的生活應用中提高學生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應盡量培養學生收集有關時間信息的習慣,了解更多關于時間的知識,如教材中提到的地球1秒鐘運行的路程、自行車1秒行進的路程、1分鐘脈搏跳多少下等,以及教材中沒有提到的:關于時間的格言(時間就是知識、浪費時間就等于浪費生命)、詩句(一歲一枯榮)、時間的科學概念等。(在中學生數學、物理課本中,時間被表述成一條有起點、有單位、有指向、無始無終的直線,這就是符合人們常識的牛頓“絕對時間”,也是直到本世紀初被普遍接受的科學的時間概念。但對于時間的本質,還遠沒有得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