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十一冊《最后的姿勢》說課稿范文(精選3篇)
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十一冊《最后的姿勢》說課稿范文 篇1
說教材: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第十一冊新增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贊歌。課文以動人的筆觸,記敘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級老師、德陽市東汽中學譚千秋老師,在教學樓坍塌的剎時,伸開雙臂,用本身的身材保衛四論理學生,而本身卻獻出了名貴生命的動人事跡,顯現了他恪盡職守、同心專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文章淳厚動人,字里行間飽含著對這為平常而又巨大的老師的歌頌與崇拜之情。全文共12個自然段,定時間次序分為四個部門:第一部門第1自然段,寫5月12日,譚千秋老師和尋常一樣,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第二部門第2-7自然段,寫譚千秋老師在地震來暫時,用本身的身材掩護四個學生的動人顛末;第三部門第8-10自然段,寫地震后救濟職員、得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四部門第11-12自然段,寫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蜜意歌頌。
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理解“生死攸關”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理解“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4.能夠體會環境及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說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體悟譚老師深沉博大的師愛,從而受到心靈的蕩滌,真切感受“忠于職守、大愛無疆”的內涵。
說學法:
1.朗讀貫穿法。以朗讀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通過朗讀,理解譚千秋老師在生死關頭,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舍己為人的精神。
2.品詞析句法。抓住關鍵詞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體會其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3.自主探究法。以“感”和“悟”為宗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尊重學生的個性感悟。
4.讀寫結合法。教學過程中適時安排寫話訓練,使讀寫結合,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說課時安排:
本課共教學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簡介5.12汶川大地震以及譚千秋老師的生平,了解課文大意,掃除字詞障礙,理清文章脈絡。下面我著重講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
說教學過程:
一、課題入手,提挈主線
1.揭示課題,問:課文寫的是誰?板書:譚千秋
2.問:這“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最后姿勢的句子,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句話是文章的文眼,是靈魂句,所以一開始就把它提挈出來,作為貫穿教學的一條主線,使教學一直緊扣主旨,形散而神不散。
二、細讀句子,分層品悟
(一)感受地震:地動山搖,大難來臨
1.引:譚老師為什么要張開雙臂,護住學生呢?當時發生了什么情況呢?讓學生再次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地震的句子,交流。有四個句子:①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災情即將來臨,平靜中隱伏著不平靜,指導讀得低沉。②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這是地震剛開始,出人意外,指導學生關注兩個感嘆號,讀得緊張、急促;③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地震越來越強烈,引導學生讀好句子;④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地震像巨魔,吞噬一切,可怕之極。
2.指點:這四句話描寫了當時的地震情況,讓我們感受到地震突如其來,愈演愈烈,瞬間把大地上的一切生靈都推向死亡的邊緣。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地震的語句讀一讀,有助于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特殊背景情況,理解主人公譚老師的行動之客觀原因。這部分重在讓學生關注環境與場景描寫,
重在通過朗讀使學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與危急。
(二)感知言行:恪盡職守,大愛無疆
1.引:大難來臨,生死之際,正在教室里上課的譚老師是怎樣守護學生的呢?讓學生默讀2-7自然段,找出描寫譚老師語言、動作的語句,想想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作批注。
2.交流:
、傺裕“地震!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體會譚老師反應靈敏,有豐富的地震經驗,懂得如何保護學生,當機立斷地指導學生立即疏散。理解后指導學生朗讀。
、谛校“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讓學生找出句中的三個動詞“拉”“撐”“護”和另一個詞語“立即”細細品悟。老師補充介紹:譚老師本已和大多數學生向樓下疏散,但當他得知還有四個學生沒有離開時,立刻從三樓返回四樓,沖進教室。此時,已經搖了約1分鐘的大樓裂成兩半,逃生的路斷了,譚老師連忙拉學生躲在課桌下。由于太驚慌,學生們躲進桌子下面時,竟然將課桌擠翻了。眼見頭頂的水泥板即將掉在孩子們的頭上,譚老師就奮不顧身地撲上去扶正課桌,并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學生。課件出示畫面,讓學生深切感受這一壯舉,再說說從譚老師的行動中體會到什么,以此體會譚老師在危難時刻一心為學生著想,舍身救人,很好地履行了一個教師的職責。設問:如果沒有譚老師這樣保護,這四個學生會怎樣?再次體會譚老師用無私的大愛撐起了四個學生的生命世界。理解后指導學生朗讀這個句子。師相機點撥:這是譚老師用自己的生命守護學生的姿勢。
3.整體朗讀2-7自然段。
設計意圖:課文2-7自然段是重點部分,特別是第4、第6自然段具體生動地刻畫了譚老師的言行,折射出譚老師在災難來臨之時本能地保護學生,不但沒有只顧自己逃命,還為了保護學生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有高度的責任心,有無私的大愛。教學過程中重點抓住這兩點品讀相關語句,特別精讀描寫譚老師護生姿勢的一句,以突出重點。
(三)感受評價: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師述:就在譚老師用身體護住學生的時候,樓上的水泥板塌了下來,重重地壓在了譚老師身上,譚老師的右臂頓時血肉模糊,鮮血滴到桌子下面,但他還不停地鼓勵學生不要害怕,要堅持住……余震不停地在發生,水泥板、爛磚、灰塵一次次地墜落到譚老師的頭上、手上、背上,不知什么時候,譚老師停止了呼吸。當第二天晚上救援人員前來營救的時候,人們看到了什么?引出句子:“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讓學生找出和這一句照應的一節,讀一讀。問:譚老師犧牲時的姿勢有改變嗎?不同的是什么?是后腦深凹、血肉模糊,但他還“死死地”護著。問:從中體會到什么?體會譚老師誓死護衛學生的崇高精神。指導朗讀這個句子。
2.指導學生讀第9、第10自然段,品味“飛身”一詞,體會譚老師面對危難,堅強不屈地擔負起保護學生的職責,把死亡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
3.點撥:課文引用了三個人的話語,有什么作用嗎?體會側面烘托法,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4.引:在學生眼里,譚老師是怎樣一個人?指導學生關注§11句1和§1,并老師補充介紹相關資料,體會譚老師的愛女兒愛學生愛工作。師再述§11后半部分,再次出示句子:“張開手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問:這“最后的姿勢”詮釋著什么?引導學生聯系§12讀,理解詮釋著一個老師的愛與責任,一種高尚的師德,所以課文以“最后的姿勢”為題,飽含著對譚老師舍己救生壯舉的贊頌和敬佩之情。帶領學生滿懷深情地齊讀課題。
5.問;譚老師曾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點:他不但言傳,更是身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懂得大難來時要舍己為人,不能只顧自己。問:因此人們贊頌他什么?引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一句,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譚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他誓死護衛學生的高大形象,這生命中最后的姿勢,永遠定格在人們的心中,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樣千秋萬代永放光芒!(在板書的“千秋”兩字上描紅)指導齊讀,了解最后一節的作用——總結全文,點明中心,詮釋人名涵義。
設計意圖:課文第三部分寫地震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四部分還寫了學生對譚老師的印象,結合第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側面烘托出譚老師豐滿、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譚老師的行動之主觀原因。因為譚老師一直是那么愛學生,一直有那樣的人生的價值觀,所以他在大難之際,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作出了英雄壯舉。教學這兩部分時緊扣主線,巧妙勾連,以此深化主題,突破難點。
三、拓展激情,升華情感
1.介紹:在地震災難中,譚老師用生命之軀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他那匍匐的姿態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矗立在他生前就讀的湖南大學校園里(出示圖片,形象感受)。
2.問:此時,當你站立在“大愛千秋”的豐碑前,你最想說什么?讓學生結合文本語言,用筆表達,傾吐內心真情。
3.交流。
4.布置作業:課后搜集幾個抗震救災中的動人事跡,跟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安排了一個寫話訓練,實現文本語言的遷移運用,體現閱讀與表達的緊密結合。另外讓學生搜集相關事例,拓展閱讀,加深感悟。
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十一冊《最后的姿勢》說課稿范文 篇2
尋找教學的最佳姿勢
——《最后的姿勢》說課稿
雨花外國語小學 石莉
接到上課任務,按照教學進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勢》這課,首先是因為課文內容打動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環境描寫和側面描寫便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契合本次活動主題。研讀教材、查找資料、設計教案、試教指導、修改完善、課堂展示,在反復磨課中,真正讓我從教材里走了個來回。我嘗試著“轉身”,努力尋找教學的最佳姿勢。
一、創設情境,尋找教學的最佳基調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級強震猝然襲來,
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西南處,國有殤。” 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難時刻譚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高尚師德。因此,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關的資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貼、可以打印……豐富的圖片、文字資料必將把學生帶回到3年多前的那場災難中。課前交流時,我又啟發學生回憶地震當時的情景,再結合預習資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點。有同學從資料上獲知傷亡慘重,人數眾多;有同學查找到當時的地震影響范圍極廣,波及到中國的絕大多數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鄰國;有同學回憶起當時娛樂節目全部停播,網頁全部以黑色為底色,表達人們的哀悼……隨著談話交流的深入,學生已逐漸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當中。此刻,以圖片、音樂為背景,由教師的講述帶領大家眼見青山綠水瞬間變為廢墟,再展現災難中的英雄——譚千秋老師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勢,自然導入課題,也奠定了本課教學的最佳基調。
二、整體感知,尋找訓練的最佳形式
作為高年段的閱讀教學,要充分發揮預習的功效。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即是對學生的預習反饋。在最初的教學設計中,我是由課題“最后的姿勢”切入,讓學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課題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樣的姿勢,再提供幾個關鍵詞,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因為關鍵詞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學生概括起來并不困難,這一環節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實。但在試教后,李老師提出:“這種方法符合學生通常的閱讀姿勢嗎?作為一篇記敘文的教學,有沒有更有效地滲透方法指導的概括主要內容的形式呢?”一語點醒了我,看似簡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許適合老師的教學,但并不適合學生的學習。從根本上說,它并不能達到舉一反三,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我從記敘文的結構出發,讓學生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這幾個要素來說說主要內容。這樣的方法和學生的閱讀習慣是一致的,也符合文體特點,能達到有效訓練、遷移運用的目的。
三、品讀語言,尋找閱讀的最佳路徑
本文出自一篇新聞稿,選入課文時有所變動,編者將其改成了普通的寫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達讀者”的特點。因此,在試教時,我發現原先設定的中心問題:“你讀出了一位怎樣的譚老師?”答案顯而易見,對于學生來說沒有什么難度。預設的“品讀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側面描寫”的環節無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現了“寫什么”的問題。因此,在二稿修改時,因預測學生能自行完成“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過程,我將閱讀教學的第一個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樣寫的”切入,即閱讀教學的第二個回合“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饋了解學生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把握。由于災難來得很突然,譚千秋不可能像哈爾威船長那樣有20分鐘的時間,所以文章正面描寫人物的文字不多。將人物置于特定的災難性場景中,用一個撼人心魄的姿勢來刻畫人物,用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同事的話以及同學們的感受來交代后續的事件,交代倒在廢墟中的那個英雄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于是人物形象豐滿了。本文與一般寫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沒有辦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寫刻畫人物,只能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這一點,就抓住了本文教學的最佳路徑。
四、讀寫結合,尋找表達的最佳方式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學生學會了環境描寫和側面描寫對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對于“最后的姿勢”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給課題換詞的方式,啟發學生總結“最后的姿勢是一種怎樣的姿勢?”“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舍己為人的姿勢”、“大愛無私的姿勢”、“護衛學生的姿勢”、“生命的姿勢”……學生都能脫口而出,看來譚老師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們的心中,但這樣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徹呢?我又設計了一道讀寫訓練:以“ 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為開頭寫一段話,后面的內容要具體說明為什么是這樣的姿勢。這就考查了學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夠正確表達。然后,我以學生較少關注的“ 最后的姿勢是恪盡職守的姿勢”為開頭作了示范,拓寬學生的思路,并恰當選用文中關鍵詞句,結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斷寫作。再讓學生仿造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所謂情動而辭發,雖然課堂時間有限,未來得及當堂反饋,但從學生練筆質量來看,都能夠圍繞中心自由表達,達到了訓練目的。
關注課程目標,有效選擇教學內容,所有一線教師仍需不斷研究和實踐。針對不同的文章,應有不同的教法,我們都要努力尋找教學的最佳姿勢。
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十一冊《最后的姿勢》說課稿范文 篇3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最后的姿勢》(板書),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下面我先說第一個板塊“教材分析”中的
第一個環節――說教材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人間大愛,贊頌的是他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課文用環境和場景描寫渲染人物、推進情節的發展;用側面描寫,升華人物的精神品質,用動作、語言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寫作特色。
第二個環節――說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熟悉2個二類字聯系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三個環節――說教學重難點
由于本課運用了環境和場景描寫、側面描寫以及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描寫,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四個環節――說教學預備
1、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了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先容
接下來,我說第二個板塊“教學策略”中的教法和學法
科學公道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同一。基于此,我預備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下面我說第三個板塊――“教學程序”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預備用兩課時展開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進,初進情境
1師: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嗎?(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
2看圖片(書上的兩幅),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
3請學生交流預習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兩個)
(設計意圖:背景導進,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于學生盡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同時進步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揭示課題,了解譚千秋
1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最后的姿勢》,也是發生在地震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譚千秋
2簡介譚千秋,先請學生講,教師補充
(設計意圖:揭示課題,走近人物。課堂上,學生收集的圖片、文字資料地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三、課題引領,初讀課文
1通過預習,你能來模仿一下,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怎樣的嗎?(請生模仿)
2初讀課文,讀完后思考: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樣子的?用“------”在文中畫出相應的語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還有兩處也可。
。ㄔO計意圖:扣題讀書,帶著題目學生自己往讀書,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律。由于學生最有效的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復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癡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讀詞語組塊,概括主要內容
1分組出示詞語,朗讀,交流預習中理解的詞語
(1)廢墟坍塌塌陷塵埃
(2)震撼詮釋生死攸關
。3)妙語連珠至公無私師德靈魂愛與責任
2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ㄔO計意圖:學生結合語境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正是適應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終極進步語文素養的要求。)
五、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
1學習給課文分段,學生自主練習
第一段(1)5.12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職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深情贊頌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環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寫第三段:側面描寫
。2)第二段:環境烘托
(3)第6節最后一句:細節描寫
至此,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結束,接下來再說第二課時的教學。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習主要內容,直進文本中心
1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關注寫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2通過上一課的學習,說說譚老師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讀課文的最后一節找找他是個怎樣的老師?
根據找到的信息板書:(橫著寫)普通、愛與責任(上下寫)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二、學習第一段(1),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自由讀課文,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老師?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來的?
(關愛家人、工作積極)關鍵詞:給小女兒、早早、平常
三、學習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課文,先在小組內分讀課文,再在全班展示讀
2、說說段意,比較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內容的關系,體會捉住重點內容,刪除次要內容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3、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
。1)用“――”畫出語言,用“------”畫出動作
(2)仔細閱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旁邊寫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邊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ㄔO計意圖:自主圈畫批注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捉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正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境描寫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擺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擺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
(3)“樓房搖擺得……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5)讓學生讀這些句子并體會環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
。ㄔO計意圖:朗讀鑒賞式學習四處環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讓學生體會四處環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和場景描寫以及側面烘托的方法)
四、學習第三段(8―10),體會這一段側面描寫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假如往掉這段,你覺得行嗎?(顯然不可以,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
2、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話語?為什么這樣選擇?(救援職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后說服力)
3、朗讀課文,捉住救援職員的語言,捉住飛身,捉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四段,深情贊頌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第11小節(在學生眼里,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個布滿活力的身影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體會文本表達的情緒線索:親切―痛苦―贊頌
2、課后第3題的處理。(為什么說:“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一題目的探究,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中三處提到的這一姿勢,這一姿勢是譚老師逝世時的自然姿勢,正是這一自然姿勢拯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體現了他在危難之際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學生的安危為重,恪盡職守,布滿無私大愛的高尚品質,這一姿勢已銘刻在人們心中,成為人們對他永恒的記憶,所以說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勢。)
3、知識延伸。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后”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么?
學生稍加思考就會說出:(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雄的姿勢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到這里,學生對人物的精神品質(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板書)完全理解,整篇課文的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
。ㄔO計意圖:重視朗讀的練習,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著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贊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最后要說的是第四個板塊――“板書設計”
有人把板書比作一份微型教案。由于它清楚直觀,不僅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而且在學生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情感上起到引領作用。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6最后的姿勢
英張開雙臂精
雄普通愛與責任神
不護住學生千
死秋
以上是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的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