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上列車去畫畫》教案(精選3篇)
《乘上列車去畫畫》教案 篇1
乘上列車去畫畫
兩課時
教學目的:1、引導學生選用各種工具材料,采用畫、撕、剪、拼貼等多種手法進行造型活動。2、通過集體作業 ,培養學生同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3、引導學生關注并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具::錄音機、水粉、范畫、 畫掛板、火車圖片。
教學重點、難點:指導學生如何畫出被遮擋物體。
學生用具: :蠟筆、水彩筆、水彩、調色盤。
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安定情緒
二、導入 新課
1.請學生聽錄音(火車開來的聲音)同時教師出示能拉動的火車列箱,并提問學生聽到什么聲音,導出題目《乘上列車去畫畫》。
三、講授新課
1.教師出示貼有一節車箱的掛板,用各種水果貼片進行貼畫讓學生觀察貼的是否正確、合理,并說一說為什么?之后,教師講解物體的前后遮擋部分的畫法,物體在車箱里的繪畫順序是:由下向上畫、由前向后畫。
2.教師演示畫畫箱的車箱畫法四句話:
(1)先畫車箱長方形。
(2)再畫車輪小圓形。
(3)火車鐵軌兩條線。
(4)車身圖案任你添。
其中車身圖案可以用點、線、面來裝飾(注意:自己的本子有多大,車箱的長度畫多長。)
3.啟發學生根據教師在黑板上的范畫的車箱,自己還能畫出什么樣的車箱外形。
4.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把火車箱裝滿各種貨物,并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把車箱畫滿自己喜歡的東西。
四、學生練習
1.再次提示學生物體被遮擋部分畫法。
2.教師巡視指導(放音樂)。
五、課堂總結
1.再次提示學生作品一個連一個貼在黑板右側變成一列裝滿貨物的火車,并讓學生評說哪個車的好與壞。
2.教師總結發言,引導學生說一說應把這么多的東西送到祖國四面八方,最后放一段火車漸漸開走的,表示司機叔叔開著火車帶著學生的心愿走遠。
《乘上列車去畫畫》教案 篇2
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尚義小學 潘 彬
極富情趣的課題,生動的教學內容,這是新課程改革之后,新教材給我的第一印象,它比起以前的教材改進了許多,更適合現代少年兒童的發展需要。
實驗教材中第十五課《乘上列車去畫畫》特別吸引我。這一課比起以往單純繪畫風景的課題來說,顯得活躍、開闊了許多。以小火車為媒介,極富童趣,學生興趣盎然。學生不用再因只顧及單純的繪畫風景,而損失掉更多、更美的事物,例如:祖國各地的風情文化與想像中奇妙的景致。
在課堂教學中,我將火車擬人化,自己戴上手工制作的立體火車頭頭飾,扮演能帶領同學們去旅行的“小小火車頭”,使它給同學們的印象不再是鋼鐵、無生命的交通工具,而是他們的好伙伴。學生興奮、積極地跟著火車頭“游覽”教師準備的風景掛圖。在游戲中學習使學生顯得十分自由與主動,并能大膽地講述自己的感受,將美的感受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作為欣賞內容的補充,還請同學們將自己收集的風景圖片或自己旅游時所拍的照片拿出來,向別人介紹自己去過的地方,那里最美的是什么。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完全沉浸在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回憶和眷戀之情中。在充分游覽祖國各地的風景、風情文化之后,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出:祖國幅員遼闊,各地風景、風情文化都有很大差異、各具特色,學生油然而生自豪感,愛國主義教育自然滲透在美術課堂教學中。
重要的是新課標不再限制學生抒發情感的方式與表現方式。在創作時,學生可創作他本人到過的風景區;也可想像創作他沒去過,但很想去的風景區;還可創作將來小火車會帶大家去的神奇的地方,想像的空間得以拓展。而表現方式則更是多樣化:學生們有的用彩色紙剪或撕出所需要的圖樣后再進行剪貼;有的用水彩筆、油畫棒直接進行繪畫;有的繪畫完之后再進行剪貼;有的將自己所帶的照片進行剪貼……有的選擇獨立完成;有的選擇與好伙伴合作完成……學生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情緒高漲,進行著靈感的撞擊、美的交流,體驗審美的愉悅。
作品完成后,作品效果令我十分滿意,也使我深深體會到,新課標放開了教師長期被束縛的雙手,只有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學生才可能放開自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解放了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放飛自己的想像,放飛自己的情感,在快樂學習中完善自己。
《乘上列車去畫畫》教案 篇3
說 課
極富情趣的課題,生動的教學內容,這是新課程改革之后,新教材給我的第一印象,它比起以前的教材改進了許多,更適合現代少年兒童的發展需要。
實驗教材中第十五課《乘上列車去畫畫》特別吸引我。這一課比起以往單純繪畫風景的課題來說,顯得活躍、開闊了許多。以小火車為媒介,極富童趣,學生興趣盎然。學生不用再因只顧及單純的繪畫風景,而損失掉更多、更美的事物,例如:祖國各地的風情文化與想像中奇妙的景致。
在課堂教學中,我將火車擬人化,自己戴上手工制作的立體火車頭頭飾,扮演能帶領同學們去旅行的“小小火車頭”,使它給同學們的印象不再是鋼鐵、無生命的交通工具,而是他們的好伙伴。學生興奮、積極地跟著火車頭“游覽”教師準備的風景掛圖。在游戲中學習使學生顯得十分自由與主動,并能大膽地講述自己的感受,將美的感受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作為欣賞內容的補充,還請同學們將自己收集的風景圖片或自己旅游時所拍的照片拿出來,向別人介紹自己去過的地方,那里最美的是什么。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完全沉浸在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回憶和眷戀之情中。在充分游覽祖國各地的風景、風情文化之后,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出:祖國幅員遼闊,各地風景、風情文化都有很大差異、各具特色,學生油然而生自豪感,愛國主義教育自然滲透在美術課堂教學中。
重要的是新課標不再限制學生抒發情感的方式與表現方式。在創作時,學生可創作他本人到過的風景區;也可想像創作他沒去過,但很想去的風景區;還可創作將來小火車會帶大家去的神奇的地方,想像的空間得以拓展。而表現方式則更是多樣化:學生們有的用彩色紙剪或撕出所需要的圖樣后再進行剪貼,有的用水彩筆、油畫棒直接進行繪畫,有的繪畫完之后再進行剪貼,有的將自己所帶的照片進行剪貼;有的選擇獨立完成,有的選擇與好伙伴合作完成……
學生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情緒高漲,進行著靈感的撞擊、美的交流,體驗審美的愉悅。
作品完成后,作品效果令我十分滿意,也使我深深體會到,新課標放開了教師長期被束縛的雙手,只有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學生才可能放開自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解放了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放飛自己的想像,放飛自己的情感,在快樂學習中完善自己。
教 案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祖國幅員遼闊,山川秀麗。
2.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運用不同的表現方法抒發自己對祖國的感受,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知道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引導他們感受、尋找美的事物。
難點:運用不同的表現方法抒發出自己對美麗祖國獨特的感受。教學時激:l課時教學準備:火車頭頭飾、風光課件。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有利于學生進行交流活動。
教學過程
環
節
教學設想
教學措施
注意事項
導
入 讓學生在課前去搜集祖國各地的圖片,或是在“國慶”長假期間,自己隨父母去旅游時所拍的照片。將圖片與同學交流,感受我們身邊的“美”。學生旅游的地方有限,因此,在下一環節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欣賞比較有特色的地區風景。 師:“國慶”長假期間,你們和爸爸媽媽出去旅游了嗎?想知我去哪兒了嗎?(出示樂山大佛旅游照片,教 師簡單講述樂山大佛特點。) 師:教師知道你們也出去玩了不少地方,把你的照片拿給你的同學瞧一瞧,并說一說那兒最美的是什么? 教師所出示的照片應具有一定的風景特色,教師在講述時,應做到突出風景的美,為學生做好范例。
學生交流照片時教師可在學生小組間與他們進行交流,參與學生的活動。 新
授 運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祖國各地風景特點及民族風俗,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和火車頭一起去旅游”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祖國的廣闊、祖國的壯美,并讓學生說出自己感受到的“美”。 師:今天,我為大家帶來了一位朋友,想見它嗎?讓我們大聲請它出來。(出示火車頭頭飾,并戴在頭上,扮演小小火車頭。)
師:我是“小小火車頭”,整天東跑又西忙,瞧見祖國可真大,各地風俗不一樣!你們羨慕我嗎?
師:想不想跟我一起去瞧一瞧祖國有多大、有多美?(學生自由說出自己對不同美景的感受。) 帶領學生做“小小火車頭”游戲時,請學生牽著教師扮演的火車頭,圍著教室開火車。
教師應在活動中放開自己,這樣才能更好的感染學生。 布置作業 在黑板上布置出簡單的布景,請部分學生在黑板上進行繪畫,引導其他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補充,共同創作。(例如:可使用彩色紙進行剪貼;可將自己的相片進行剪貼等。) 師:我們的火車就要出發了,想一想,它會帶我們去一個什么樣的地方,那會有什么更美的事物等著我們呢?就用你們的畫筆來告訴大家吧!
教師巡視學生制作情況,對拿不定主意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總結 教師與學生共同評講作業效果。 師:瞧一瞧,小畫家們把我們帶到哪了?(由學生講述自己作品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