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畫的魚最大》教案(精選3篇)
《誰畫的魚最大》教案 篇1
我說課的題目是《誰畫的魚最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第九課。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對我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造型.表現”領域,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為欣賞內容,是讓學生了解魚的形狀和特征,通過欣賞農民畫讓學生學會用對比的方法表現一條大魚。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通過觀察魚的外形、色彩、花紋,讓學生了解魚的形狀和特征,能大膽的作畫,畫出一條大魚及魚身上美麗的花紋
2.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2)培養學生設計和裝飾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好習慣,同時激發起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魚的形狀和特征,運用所學的知識,畫一條漂亮的充滿畫面的大魚。
難點:如何運用對比的方法把魚畫大。
四、教學方法
本著“高效課堂,快樂教學”的理念針對一年級學生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注意力分散的心理特點以及本課特點,課中注重教法的趣味性、多樣性。在本課我運用的教法有:情景導入法、直觀教學法、指導觀察法、啟發想像法等;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創造。
五、教學過程
欣賞海底世界的視頻:讓學生快速的融入到本課的教學中。(直觀了解魚的形態各異;感受自然的美。)
講授新課
(一)首先通過圖片分析魚的外形結構
(二)接著出示很多美麗的魚,分析魚的外形,花紋,色彩,先讓學生說一說喜歡哪條小魚為什么,讓學生自己發現小魚的各種外形,花紋和色彩。
(三)接著讓學生思考如何在紙上畫一條大魚,出示兩條一大一小的魚,通過對比發現哪一條更適合,通過圖片對比讓學生更直觀的發現應該怎樣畫一條大魚?接著我示范如何畫?采用邊示范邊講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作畫的步驟。
(四)接著出示一條更大的魚,再這條大魚的對比下我的魚就顯得小了,讓學生初步的了解對比。并讓學生思考如何將老師畫的魚變大?通過欣賞農民畫家的作品讓學生明白可以通過對比的方法添加小魚和人將大魚襯托的更大。
(五)出示我事先完成的一幅作品,再出示優秀學生的作品賞析,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以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海底繪畫比賽,將評選出最大最美的魚。
在評講環節,我讓學生做評委并評選出優秀評委,一是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讓學生在點評的時候學習借鑒其他學生優秀的地方。
最后讓學生投票選舉出本次比賽最大最美的魚,并頒發獎品以此作為鼓勵。
六、小結
小結的部分我依舊通過欣賞海底世界的錄像來結束本科的教學,一是將學生從比賽創作中拉回到課堂中,引導學生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的好朋友魚兒。
《誰畫的魚最大》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審美)提高學生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審美力。 2、(雙基)指導學生分析魚的外形和顏色,引導學生大膽作畫,畫一條充滿畫面的大魚,知道大小是在對比中產生的。
3、(思想)增長學生知識,受美的熏陶,從而懂得珍惜自然,以增強學生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激發學生友善的意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魚的美,理解魚的外形和顏色,用所學知識畫一條充滿畫面的大魚。
教學難點 了解魚的外形和顏色,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把魚畫大畫漂亮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繪畫筆、紙等工具材料。 2、教師準備多媒體資料、圖片等材料。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組織教學:根據興趣愛好分小組,并確定組長統一小組意見。 二、謎語導入: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謎語,我們一起猜猜看好嗎?(多媒體顯示謎語,教師說出謎語:身體像樹葉,尾巴像折扇,沒腳也沒手,能在水中游。) 問:你們猜猜它是誰啊?(學生齊答:魚。)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今天我們就和魚交個朋友。(板書:魚兒游游) 三、新授新課: 1、多媒體顯示海底動畫。 師:小朋友,你們看:海底的景色多美啊!還有許許多多既漂亮又可愛的小魚兒在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呢!瞧!那邊還有一條小魚兒在和我們打招乎呢! 教師扮演小魚兒的角色:嗨!大家好,我是海底小導游,歡迎到我們家來做客,認識一下我們的家族成員吧,你們可要看清楚了哦:我們每一條條都是不一樣的,你喜歡和我們中的誰交朋友呢?并說說喜歡我們的理由。 一、生組建學習小組。 二、學生猜謎語,并明確學習任務和內容。 聽老師說謎語,學習猜謎語。 三、學習新內容。 1、學生一邊欣賞教師出示的海底動畫,一邊聽老師模仿小魚講解。 欣賞魚的圖片,學生自由說說喜歡的魚及理由。 通過讓學生猜謎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了解魚的種類、形象特征,色彩和花紋圖案,感受自然的美。 2、多媒體顯示農民畫《戲魚》。 師:小魚兒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請大家認真觀察:畫中畫了些什么?你喜歡這幅畫嗎?為什么?這條魚與自然界中的魚有什么不同? 3、考考你: 師:看完圖片,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現在小魚兒還有幾個問題想考考你們呢: a、媒體顯示:考考你: 聰明的小朋友,你知道我們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嗎?(學生答) 多媒體顯示: 魚=魚身+魚鰭+魚嘴+魚眼+魚鱗 b、媒體顯示:討論一下 你能用什么方法畫出一條又大又漂亮的魚呢? c、展示幾幅表現大魚的范作,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哪幅畫的魚最大。 4、比一比: a) 師:下面我們進行一次比賽:多媒體顯示:比一比:哪一小組用最快的時間畫一條大 魚,比較看看哪小組畫得最大? b) 討論:本組準備添加什么樣的花紋和圖案,選擇哪些顏色? c) 學生進行作業,教師巡回輔導。 四、作品評比: 1、教師把各小組完成作品展示出來,讓學生互相評獎,并把手中的小紅旗插入自己最喜歡的一幅畫中,評選最優秀的作品。 2、在展示的作品中找出一條最小的魚。讓大家講座如何把小魚變成大魚。 如:在小魚邊加上一個很小的潛水員,或在邊上畫一些更小的魚等等。 3、請各小組在自己的作品中添畫一部分內容,使大魚變得更大。 五、課后拓展: 多媒體顯示:小小觀察家 平時多注意觀察,我們看看魚兒是順水游動的還是逆水游動的? 六、輕松舞蹈: 教師播放歡快的兒童歌曲,學生隨著音樂學魚兒游動的樣子,盡情舞蹈,并在音樂中結束本節課學習任務。 2、學生欣賞農民畫《戲魚》并分小組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 3、學生小組討論并回答魚的組成部分。 a、魚=魚身+魚鰭+魚嘴+魚眼+魚鱗 b、學生小組討論畫一條大大的魚的方法。 c、了解畫大魚的方法。 4、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又大又漂亮的魚的作品。 學生確定如何把魚畫大又漂亮。 四、作業講評 1、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作品。 2、討論把小魚變大魚的方法。 3、作品改進使之效果更好。 五、課后拓展 課后加以認真觀察。 六、學生在輕松的音樂聲中起舞。 通過分析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學習簡單的裝飾方法。 啟發學生了解繪畫方法,掌握畫大魚的方法。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發散思維的培養,進一步讓學生加深理解了大小是在比較中產生的。 讓學生課后加以 探究,學會注意觀察事物。 讓學生意猶未盡,使學生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期待下一節課的開始。
《誰畫的魚最大》教案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第一冊的第九課《誰畫的魚最大》。我準備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過程、評價展示這五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設計正是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是小學美術知識線條系列中的一個內容。線條隨著兒童涂鴉的開始,伴隨兒童的成長,逐漸成為孩子們表達內心世界的主要手段。讓學生從比較魚的大小,到認識魚的形狀和特點,再到通過欣賞農民畫《戲魚》,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魚與美術作品中所表現的魚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繼而感受到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深刻道理。因此我確定以下目標: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魚的形狀和特點,引導學生大膽作畫,畫一條充滿畫面的大魚,知道大小是在比較中產生的。
2、增長學生知識,受美的熏陶,從而懂得珍惜自然,以增強學生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激發學生友善的意識。提高學生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審美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魚的美,理解魚的外形和顏色,用所學知識畫一條充滿畫面的大魚。
教學難點:
了解魚的外形和顏色,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把魚畫大畫漂亮。
二、教學方法:
針對小學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在教學中,創設與教材相適應的樂學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中,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啟發引導、合作探究法;評價展示法等。
三、學法指導
課堂開始以猜謎語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精彩的動畫和圖片一下就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從貼近學生生活入手,圖片的直觀欣賞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線條在繪畫中至關重要的作用。直觀性教學能顯示事物的內容結構、發展過程,有利于學生充分觀察和思考事物的變化。
四、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過程由四個環節組成。
(一)、謎語導入:
出示謎語:身體像樹葉,尾巴像折扇,沒腳也沒手,能在水中游。 讓學生都來猜謎語,以輕松的游戲方式切入主題,創設出問題情境,接著板書課題:《誰畫的魚最大》。這個環節中,我運用“啟發引導法”,以實例為線索,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交替采用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調動了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
(二)、探究方法
1、展示海底動畫。
海底的景色瑰麗無比,播放動畫片《海底總動員》中的精彩片斷。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他們進入情境,讓學生留戀、向往。在欣賞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觀察海底世界,直觀又生動,欣賞完畢,讓學生說說海里的主角和故事,學生爭先恐后地各抒己見,將課堂氣氛推向第一個高潮。從動畫片到課題,從學生的興趣,到勾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學生的心理特點,調動了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
2、展示藝術作品。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作品中的魚與自然界中的魚有什么不同?
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直觀了解魚的種類、形象特征,色彩和花紋圖案,感受大自然的美。通過欣賞藝術作品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學習簡單的繪畫方法,掌握畫大魚的方法。讓學生課后繼續加以探究,學會注意觀察事物。作品的挑選緊密聯系課題,通俗易懂,使教材內容得到有機補充,并使這一課的教學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3、創作表現
小組合作,每人畫出一條又大又漂亮的魚,引導花紋、圖案、顏色的選擇。
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我以“流動”組員的身份與他們交流,及時對學生在創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指導,如構圖中存在的過空現象、主角與背景的繪畫順序等,使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創作。有了以上的創作情境,學生對魚的認識理解會在他們的作品中以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個性表現出來。
五、評價展示
1、教師把各小組完成作品展示出來,讓學生互相評獎。
2、在展示的作品中找出一條最小的魚。討論如何把小魚變成大魚。
學生展示自己創作的作品,小組合作探究,共同討論,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我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畫面中可以利用線條的疏密來體現畫面的美感,這種“探究性”評價方法的使用,能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嘗試,在探索中創新,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