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案五年級下冊:09課 編花籃
[分析]教材分析
一、教材編花籃分析
本課以“編花籃”為題,設置了兩個相關聯的學習活動:編花籃和插花。前者是編織立體形態作品的訓練,后者則是利用自編花籃進行基本的插花練習。這是一次設計制作編花籃并加以應用的完整體驗,通過這兩個活動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探究精神與創造能力,享受制作成功的愉悅。
用各種材料編織而成的筐籃因其取材天然、造價低廉、可隨意造型等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編花籃編織這門古老的手工藝歷經上千年的演進,不僅工藝與造型日趨完整、精美,材料加工也日益改進,新材料不斷涌現,現在已有各種各樣的編織機器,甚至可由電腦設計與控制生產程序。不過,手工操作仍然不可缺少,因為它是先進手段的本源。從學校教育角度來看,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一種手段。 。
插花藝術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本課從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家庭日常插花入手,將插花藝術應遵循的基本造型規律淺顯地滲透到學生的游戲制作中。
活動一:學習內容是用合適的材料編織花籃,可以選擇紙條或有韌性的條狀材料,如紙繩、紙棒、鐵絲、電線、橡皮泥等。在四年級下冊第10課《編紙條》中學生已掌握了“一提一壓”的基本編織方法進行平面編織練習,本課則要在此基礎上學習構成立體形態的筐籃。
編花籃的制作難度在于從平面到立體的編織過程,也就是從花籃底面到四周圍邊的轉換環節。為了降低難度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個環節應該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允許不按常規出牌,只要能編出立體形態的筐籃就行。教材中安排了兩個提示協助解決難點。1.對比分析各種小籃的不同構成形態,是拓寬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比如:有的小籃底面和側面是分開制作再組合而成,有的小籃的側面則是用編完底面后的剩余部分穿編而成的。2.呈現了三種底面形式,供學生觀察和動手嘗試。比如方形小籃的四個側面可以是先分別編好,再豎起來粘貼在一起。不一定要按常規把四邊豎起來編,可在編的過程中逐步呈現立體形態。
活動二:學習內容是配合自編的小花籃做一件插花作品。根據地域和學生情況,選用的花材可以是野花、野草,也可以蔬菜、工藝花等。本課時學習內容主要定位于選擇同種花材的插花,體驗花與花之間的位置變化產生的美感。教學中應讓學生掌握插花的基本知識和形式美法則:1.花和花籃之間的不同色彩搭配能營造不同氛圍。2.每枝花的高低錯落、疏密、斜正、俯仰姿態都會產生不同的韻律變化。3.花籃的形狀特點各異,插花的方式也相應變化豐富。根據花器的深淺,一般有直立式和橫臥式兩類插花造型。插花實用小技巧:專用花泥或橡皮泥等材料能固定花枝,方便造型。一般的插花步驟是:1.根據花籃形狀、色彩特征設計插花造型,選擇花材及相關材料(主要花材、輔助花材、花泥)。2.逐個固定花枝,使花枝呈現錯落有致的姿態,富有韻律感。
二、教學目標
◆掌握編花籃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編出一個小花籃。
◆了解有關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則,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養成精心制作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教學思路
本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內容是學習立體編織、日常插花等淺顯的構成知識,了解基本制作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增添生活情趣。考慮到所用材料的特殊性,在教學組織中應強調教學準備的重要性。當地的經濟條件、學生的認知程度、制作材料和程序都是制約本課教學活動方式的因素,教師應根據自己的課時目標確定相應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