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藝術欣賞
第九冊美術第一課教案課時: 一課時教學目標: 建筑藝術欣賞
1.通過對古今中外建筑藝術的欣賞,建筑藝術欣賞使學生對建筑藝術有初步的了解:
2.通過本課建筑藝術欣賞教學,進一步認識我國的傳統建筑藝術,培養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3.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建筑藝術欣賞促進學生了解建筑藝術的設計思想,培養設計童識:
重點難點:
重點:以我國宮廷建筑和園林建筑為教學重點。
難點:了解不同建筑的藝術特點
教學準備:
建筑藝術欣賞,收集易于為學生接受的各類建筑的圖片、幻燈片或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 什么是建筑藝術?
建筑藝術欣賞是占據龐大空間的立體造型藝術,是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產物,是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結合.
二.下面對每件作品進行簡要的介紹:
1.北京故宮建筑群(明、清)
建筑藝術欣賞——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位于北京舊城的中心。始建于明成祖永樂五年(14xx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設計者蒯樣,人稱蒯魯班。明清兩代曾對故宮不
斷修建和擴建。現存大部分建筑為清代所建,但總體布局仍保持著原來的面貌:故宮占地72萬余平方米,縱深961米,橫寬753米。總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屋宇有9000余間.
故宮四周有高達10余米的宮墻,宮墻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
繞,組成一座森嚴的城堡。 宮殿建筑是皇權的象征。明清故宮的設計思想也是如此.它的總體規劃和建筑形制均體現了封建宗法制度和象征帝王的權威。這一點要比實際使用功能更為重要;為了顯示嚴肅齊整的氣氛,主要建筑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次要建筑則分布在中轄線的兩側。整個宮城共分外朝、內廷兩個部分,即前朝后寢: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主,是宮城的重心。皇帝在這里主持朝政:在二大殿之中又以舉行朝會、大典(如皇帝登基、壽慶、春節、出兵征討等活動)的大和殿(又稱金鑾殿)為主要建筑。太和殿前面有太和門,兩側又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內廷以乾清官、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在明代是帝后居住的地方)。這組宮殿的兩側有東六宮、西六宮、寧壽宮、慈寧宮等,最后是一座御花園。內廷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帝、后妃、皇子們居住、游玩和奉神的地方。其中寧壽宮建筑群是供清高宗乾隆皇帝年老退位當大上皇專用的宮殿:紫禁城的正門是南端的午門。午門至天安門之間的御路兩側有朝房:朝房之蚌.東為大廟.西為社稷壇。宮城j北門為神武門,門北景山則為附屬于宮殿的另一組建筑群:宮城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群的中樞:在它的前面有寬闊的廣場,它是聳立在8.13米高分3層的漢白玉臺基上高35.05米的故宮建筑群中的最高建筑,重檐廡殿的屋頂以黃色琉璃瓦鋪蓋,屋頂的庭獸和斗拱出挑數目最多,御路和欄桿上的雕刻與彩畫、藻井圖案使用龍、風等題材,色彩中用了大量的金色,月臺上的日規、嘉量、銅龜、銅鶴也只有這里才可陳設。太和殿前面要經過重重的門樓和形狀不一的庭院,由大清門(即前門)經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才能到達宮城中臺基最高大、建筑最宏偉壯觀的太和殿。一切有節奏的空間組合和體量的差異.以及局部的藝術渲染都烘托出這座主殿至高無上的權威感。在重重的門樓中,天安門最為莊重華麗,門前的御街橫向展開,構成寬闊的廣場,五座石橋橫跨全水河上.通過空間的變化和陳列在門前的華表、石獅、石橋,有力地襯托出這座皇城門樓的雄偉莊重:故宮外朝與內廷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外朝雄偉莊嚴,豪華壯麗;內廷則庭院錯雜,自成體系,富于情趣:總之,故宮建筑群體理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特殊風格和杰出成就。它是我國古代建筑的精華,也是世界上量優秀的建筑群之一。教材圖片所示是位于故宮中軸線上,從前往后看,依次是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