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口排列(設計) 一課時
課題:教材分析
《用口排列》(設計),從課題可看到排列”是本課的重點。用口排列本教材的范圖有五幅,右上角是美國畫家瓦爾特·麥勒斯的作品,左上圖是排列方法的步驟圖,這兩幅范圖是本課講授的“正文”。教材下方三幅小學生的作品是起啟示、激勵作用,用口排列同時也補足“排列”的多種例子,說明掌握排列的方法,便可以設計出很多很多好看的圖案。
本課的重點是“排列”,從范圖排列的形式可以看到與平面圖案的排列完全不同,是平面構成的一種基本方法,可通過談話法引導學生從瓦爾特·麥勒斯的作品尋找排列方法的規律。教師歸納出排列的方法:1.形狀相同大小不同;2.形狀相同方向不同;3.形狀相同正負不同。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觀賞學生作品,從中還可以找出一條排列的方法:“形狀不相同”。以上幾種排列方法,綜合運用,便可以設計出好看、新穎的圖案來。
接著解決教材中的難點——排列的設計。這一步要看圖講解(排列的方法圖)加上教師的示范,難點也就解決了。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最簡單的構成排列方法,并能用口 排列出好看的圖案。
2.培養學生初步的設計意識與創造能力。
作業要求
本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最初步的設計意識,它體現在創造能力,即在作業上表現出獨特的、新穎的、與眾不同的排列設計。作業上如果出現雷同的現象,說明了學生不理解排列的方法,不動腦或設計意識差;另一方面也說明教師在教學上講不透,沒有達到教學目標。
課前準備
一、范圖若干幅;
二、演示排列方法的用品:方格底紙、剪好大小不等的口 、漿糊、圖釘、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出示范圖,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
1.欣賞:指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美國畫家的作品,小學生的作品。問:這些作品都是用什么形象畫成的?為什么這樣好看?
2.講解課文:a.理解課文內容,b.分析課文中的范圖,找出排列的方法:形狀相同大小不同,形狀相同方向不同,形狀相同正負不同,形狀不同大小方向都不同。
3.演示排列的方法:邊講邊演示。
a.在底紙上先畫一個大方格,再在大方格內分為若干個相等的小方格。
b.確定用一種或幾種幾何形排列,按自己的設計把色紙剪成大小不同的幾何形若
干。
c.運用剛才學過的排列方法,把幾何形排列在方格紙上,注意排列的圖案是不是好看。
d.逐個粘貼:拿一個貼一個,末粘貼的不要移動。要貼得整齊、潔凈。
小結:提問學生“排列的方法,設計的步驟”。加深學生的理解。
三、學生作業:用口 設計排列一幅自己喜歡的圖案。教師強調“自己”設計,不能雷同。
四、學生練習,教師輔導,重在啟發、鼓勵。
五、講評:通過對有獨立設計能力的優秀作業評講,再一次把排列方法讓學生習,
使之達到鞏固。
教學建議
一、學生對本課的排列方法是第一次接觸,因在幼兒園或學前班已有平面圖案的學習,故此教師的講解、演示、輔導要特別注意弄清構成排列的方法。
二、不同大小的“口 ”形,一年級
的學生能否剪好?教師若在課前統一為學生準備,便可以保證“排列設計”訓練。有格底紙與漿糊由教師統一發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