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詩兩首(精選16篇)
20古詩兩首 篇1
12、△
教學目標 :
1、通過理解詩歌內容,了解詩中描繪的風光、景色。
2、在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朗讀加深對兩首詩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用具:錄音機、磁帶
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
1、揭示課題,并介紹作者
(1)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園詩人。
杜甫:唐朝著名愛國詩人。
2、自學課文。
(1)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詞,同座討論,教師指導。
(3)練習說說詩的意思。
3、交流自學情況,教師點拔
4、再讀兩首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四時田園雜興》描繪的是什么季節發生的事?你從哪里理解的。
(2)人們為什么如此辛榮?你體會到什么?
(3)朗讀全詩。
(4)《望岳》這首詩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感受?
(6)齊讀《望岳》。
5、練習背誦兩首詩。
20古詩兩首 篇2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 學會本課7個生字,知道這些生字在詩句中的意思。認識一個多音字。
3、 初步懂得兩首古詩的意思,感受作者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1.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2.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寫幾句話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春雨》。
2、 初步感受《春雨》的詩意,感受作者對春雨的喜愛贊美之情。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小朋友們,現在正好是春天,天氣暖和,百花齊放,人們心情舒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古代詩人抒發自己對春天喜愛的古詩。
2、 板書課題
二、 揭示課題
1、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一首古詩,齊讀課題。
2、 你們知道這首古詩是誰寫的嗎?
3、 作者簡介“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被人稱為“詩史”
三、 精讀課文
1、 自己小聲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 指導看圖,說一說春雨的特點
3、 指名讀第一句,邊讀邊理解
這一句的意思就是:這真是一場好雨,你知道什么季節需要雨水嗎?春天一到,就下了起來。
4、 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5、 齊讀第一句
6、 指名讀第二句,邊讀邊理解
這句詩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間,乘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隨著春風輕輕地灑落,滋潤著萬物。
7、 齊讀第二句。
教師范讀,學生自己練習。
8、 有感情地背誦。
教學過程
四、 首詩贊美了及時而下,無聲地滋潤著萬物,反映了詩人對春雨的喜愛贊美之情。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5個生字,掌握“春曉、眠、覺、聞、啼鳥、知”等詞語。
2.能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通過朗讀課文理解內容,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3.能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4.到郊外或公園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變化,先說說,再用幾句話寫下來。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范讀課文,學會體會詩的意思。
2.講解詩意。
(1)介紹詩的作者。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所作。他寫的田園山水詩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詩共四行,兩句話。
第一行:講春天的晚上人們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眠:睡 覺曉:天亮)
第二行:講醒來以后,聽到到處都有鳥的叫聲。
(聞:聽到 啼:鳥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風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問:《春曉》寫了怎樣的景象?
仔細看圖,展開討論
《春曉》寫的是百花盛開,小鳥在枝頭歡快地鳴叫,風雨過后,地上滿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結
這首詩既寫了春天的早晨,雨過天晴,小鳥在枝頭鳴叫跳躍的歡樂場面,又抒發了作者對昨夜風雨交加,滿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詩中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構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曉圖。
二、學習新知:
驗收責任
請學生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第二節
教學責任
朗讀背誦課文,學會詩中的生字。
一、亮責任
背誦默寫課文,學會詩中生字。
二、落實責任
教學過程
1.范讀課文,注意停頓。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2.請學生反復讀詩,在注意停頓的基礎上,注意生字讀音。
3.請學生背誦課文。
4.指導生字。
(1)復習舊字。
澆 民 耳 帝
(2)請學生說出新字。
曉 眠 聞 啼
(3)指導重點字。
曉:右上角最后一筆為撇,沒有點。
5.看圖讀詩,體會文中意境,注意語氣。
三、驗收責任
默寫課文。
板書設計
5 春 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第三節
教學責任
讓學生通過觀察說出春天大自然的變化,再讓學生練習寫一寫。
收集幾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一、亮責任
把自己所觀察到的春天大自然的變化,說一說,并能寫成一段話。
二、落實責任
1.指導學生說話。
(1)冬天過去了,春天來了,你看到了什么變化?
(2)花、草、樹有什么變化?
(3)小動物有什么變化?鳥及自己所見到的動物有何變化?
2.教給學生說話方法。
(1)注意說話次序,回憶上次《春天》看圖說話的次序。
(2)要加進想象和形容詞,體現出春天萬物復蘇的情景。
3.廣泛讓同學練習說話。
(1)單個說。
(2)同位子說。
(3)請同學到前面說。
4.提出寫話要求。
(1)格式。
教學過程
(2)注意標點。
(3)不會寫的字用音節代替
三、驗收責任寫一段話。
20古詩兩首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利用各種方法學習詩句,體會感情,體驗作者的創作過程,感受詩文的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詩句。 2.通過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喜悅的心情。
3.有感情朗讀、背誦這首詩。 4.培養學生運用方法理解詩句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一、揭題、釋題、了解作者。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描寫春景的古詩?這些古詩都從不同側面向我們展示了春天的生機和美麗。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描寫春景的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2、介紹詩人:這首詩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寫的。他一生為官清廉,為*相所害,被罷官閑居十五年。他的詩大量吸收民間語言,描述細膩,形象鮮明,平易自然。因為他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的田園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寫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別有風趣。
3、理解題目意思:宿:過夜 新市:地名
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在新市姓徐的人開的客店里過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時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二、小組自學,初讀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詞劃出討論,初步理解每句詩意。
2.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的美麗。
三、導讀古詩,感受詩意。
1.指名讀,檢查讀的情況。
2.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一起討論、交流。
3.齊讀一、二句:
a.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什么特點?
籬落:籬笆 疏疏:稀疏 徑:小路 深:深遠
理解時“調”一下: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小路深向遠方。
過渡:這句詩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遠望到的。緊接著作者收回視線,從遠望到近觀,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齊讀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樹頭:樹枝頭 未:沒有 陰:樹蔭
為什么沒形成樹蔭?(因為葉子未長大)。理解時應“補”枝頭上的花已經落了,但葉子還未長大,還沒有形成樹蔭。這一點,可見這一天天氣怎樣?(麗日當空,地面上有斑駁的樹影,星星點點的光斑。)
c.同桌對說這兩句詩意——指句說——齊讀這兩句(多媒體出示畫面)
d.這稀疏的籬笆,長長的小路,葉兒不濃密的樹,構成了一幅清新、質樸的農村景色圖,你們看畫面,這叫靜態描寫(板書)。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為活潑生動的圖畫,那就是后兩句所表達的。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走:跑 急走:快跑(詩意: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追到沒有?)
b.女生讀第4句。
處:地方 尋:尋找
為什么無處尋? 詩意:黃色的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c.兩句詩意連起來,指名說詩意
d.再看圖(后兩句動畫圖)這兩句寫兒童捕蝶的情景。“跑、尋”這叫動態描寫(板書),兒童奔跑、撲蝶……讀來使我們倍感親切、耳目一新。
e.自由讀全詩,體會詩人心情?
f.檢查:指名讀全詩,齊讀
四、重點賞析,體會情感。
1.詩中抓住哪些景物寫出了暮春時節的美呢?(出示)
填空:詩中通過( )、( )、( )、( )這些情景來說明是( )季節的景色,表達了作者的( )心情。
2.詩中前兩句是靜態描寫,后兩句是動態描寫,全詩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充滿了春的氣息,特別是后兩句,兒童捕蝶的畫面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說說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聽到了什么呢?[想象練說]
(幾個孩子在麗日當空,花香撲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奔跑著,追逐著黃色的蝴蝶……,仿佛聽到了孩子們的嬉笑聲、歡呼聲、失望的嘆息聲,……)
作者看到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板書)呀!
3.邊想象畫面邊背誦。(配樂)
五、繪幅彩畫,深化理解。
1.這首詩有靜有動,有聲有動,情意盎然,充滿童趣。如果我們把這首詩畫下來,要畫哪些景物?(籬落 一徑 枝頭 兒童 黃蝶 菜花)
2.在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顏色?
3.自由動手繪畫。(配樂)(我們學了這首詩,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感受到了詩人對春天和鄉村生活的愛,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真是詩中有情,詩中有畫啊!想畫下來嗎?)
4.評析學生作品。
三、課外延伸,引導練筆。
按這首詩的三、四句的意思進行改寫,描寫捕蝶這一場面,寫時要注意動態描寫,扣住“急走、追、尋”等詞語去進行想象發揮。題目為《捕蝶》。
四、板書:
詩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愛
畫:籬落、一徑、枝頭 (靜)
畫 追入
兒童黃蝶菜花 (動)
意 色:黃(綠)(黃)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利用各種方法學習詩句,體會感情,體驗作者的創作過程,感受詩文的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一、激發興趣,精講引思。
1.(課前)集體背一首古詩。我從同學們的背誦古詩過程中,深深地體會到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以簡明的語言、和諧的音韻反映了炎黃子孫的智慧,歌頌了祖國山川田園之美,贊揚了英勇將士的愛國精神,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詩。(板書:游園不值)
2.(投影出示課文插圖、播放<<春江花月夜>>)詩人在春暖花開時去拜訪友人,準備同他一起賞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園門緊鎖,友人不在,一扇柴門竟隔斷了視線,這不免令詩人掃興,心中升起一股惆悵之情,正當詩人彷徨無著之際,不經意間抬頭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現眼前:高高的墻上,一枝紅杏從園中伸了出來。詩人有所感悟,寫下了《游園不值》這首詩。(板書)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自讀自悟,樂于探索。
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自讀---交流讀---小組讀---齊讀(掌握節拍)
2.復習古詩學法。我們以前學習古詩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①知詩人,解詩題。②抓字眼,曉詩意。③入詩境,悟詩情。
3.同學們通過課前的搜集資料,現在大家交流后,進行簡單的整合。然后進行匯報第一部分的內容。(知詩人,解詩題)(學生回答的內容略;師生互動)
4.利用你手中的各種資料,自學第二部分內容。(合作完成)(師生互動結合課件)(抓字眼,曉詩意)
① 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理解古詩中所表現的古今漢語不同特點。(學生回答的問題略)
② 師點撥“憐”在漢語中有“可憐”、“愛惜”兩種解釋,這里應該是“愛惜”的意思。“小”字本意與“大”相對,這里引申為“輕輕”。
③ 讀全詩。 ④ 完整地說說詩意。
三.學生質疑、樂于探索。(入詩境、悟詩情)
1、學生質疑的問題(略)
2、師問一個問題:你認為園主人是怎樣一個人?(淡泊名利的人)
師點撥:小中見大,給讀者想象的空間。“紅杏”一詞一語雙關,喻園中主人閉門隱居,但他的美德、名聲在外。說明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壓抑不住的。詩人本來要掃興而歸,一轉身卻看到墻頭脈脈含情的一枝紅杏,蒙著陰影的心情頓時一亮,這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板書:掃興、喜悅)
3、你認為這首詩應該怎樣讀更能表達詩人當時的心情呢?(前兩句應該讀出掃興、惆悵之感,后兩句應讀出歡快、喜悅之情)
4、指名讀,齊讀。( 詩人雖然沒有看到滿園的春色,仍然滿腔的喜悅,請同學們看著插圖給園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再想象一下滿園的春色是什么樣的?)
5、聽了你們的描述,老師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紅柳綠、姹紫嫣紅的美景之中,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覺來背誦。
四.思維拓展,延伸探索。
1.同學們還搜集了哪些描寫春天美景的詩句或者葉紹翁的詩句,讓我們大家共同來分享。(小組選一名同學讀)
2.讓我們用一句話來抒發對春天的感受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掌握學習古詩人的方法去發現,去感悟、去動情。但無論用什么方法,應因文而宜,與時俱進,去雕琢、去彩飾,反璞歸真。
(作業: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題詩作畫)
板書設計:
游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掃興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喜悅
(看)一枝紅杏(想)滿園春色
教學后記:
20古詩兩首 篇4
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默寫古詩。
2、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具:錄音、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整體把握。
1、今天我們要學習兩首新詩——《泊船瓜洲》,《商山早行》通過預習大家知道了詩的作者是誰?(詩人王安石,溫庭筠)
2、簡介王安石溫庭筠。
二、學生自學,出示要求
1、初讀古詩,把握主旨
2、抓住重點字詞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
三、小組學習,教師相機指點:
四、指導朗讀,背誦
最后讓我們一起把這兩首古詩記在心里吧。
五、作業
20古詩兩首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全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是重難點。
教學設計思路: 這篇精讀課文由兩首古詩組成,描寫和贊美了春天的景色。《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作品,寫的是初春二月柳樹、柳條、柳葉。《春日》是宋代理學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詩,贊美了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色,同時也點出了“東風”是萬紫千紅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兩首詩把春天描寫得姹紫嫣紅,多姿多彩,而又充滿了勃勃生機,表達了作者對萬物復蘇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來的喜悅。教學這兩首古詩時,沒有逐字逐句教學生詩句的意思,而是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去了解詩意大略,以賞析的角度教會學生學習詩歌的方法。教學準備:
收集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背誦春天的古詩。板書設計:古詩兩首 詠柳 春日碧玉妝成一樹高, 勝日尋芳似水濱,萬條垂下綠絲絳。 無邊光景一時新。不知細葉誰裁出, 等閑識得東風面,二月春風似剪刀。 萬紫千紅總是春。
課時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許多詩人通過詩歌來贊美它,誰來背背有關春天的詩歌?今天我們還要隨著古代詩人賀知章和朱喜一起走進迷人曲春天,看著他們分別贊美了春天的什么?指名學生背誦。二、學習《詠柳》, 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詠、絳",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絳”“妝”“裁”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1、 學生認讀詩歌《詠柳》。2、 指名學生讀。3、學生讀注釋,同桌互相交流。4、小組互相交流。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碧玉妝成一樹高"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2)“綠絲絳”指什么?為什么說柳技是“綠絲絳”?(想象體會柳技的綿長和柔軟)
(3)說說自己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體會柳葉的小巧整齊,體會大自然的偉大神奇)
(4)“二月春風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么比喻?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
師:你看那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掛下來的萬千柳條,柔軟綿長,隨風搖曳,多像綠綠的絲帶!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再看那小巧的新長出來的柳葉,細細尖尖的,整整齊齊的,是誰裁剪出來的呢?
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生: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1、學生朗讀古詩。2、 全班交流詩意,教師相機點播。3、學生練讀、指讀、與教師做相應練習。四、背誦同學們,這首古詩寫的多么有趣、多么生機盎然啊,你們會背了嗎?一起來試一試。學生練習背誦。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詠柳》,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背誦古詩,解釋詩意。二、學習《春日》 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泗、濱”。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勝”“泗”“濱”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1、 學生讀準詩歌的字音。2、 指名學生讀。3、 讀注釋,了解詩歌大意。4、 小組討論交流。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2)“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說說嗎?(借助圖畫形象感知花兒的繽紛色彩,春天的美麗景象)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旬來對答。
師: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邊尋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煥然一新了,全沒了冬日的蒼白和蕭瑟。
生:勝日尋芳漸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師: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到處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1、指名學生讀,并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意思。3、 全班交流詩意,教師相機點撥。3、學生練讀、指名讀,并與教師完成口頭練習。四、背誦古詩。
古詩的意思都了解了,古詩會背了嗎?誰來試一試?學生練習背誦。第三課時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一、復習指名背誦《春日》,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背誦解釋詩意。二、識字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詠、碧、妝、裁、剪、濱、紫
2、出主識記字形,集體交流:
提醒: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3、先描寫觀察重點筆畫,再集體交流:
“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1、 學生認讀生字。2、 學生識記字形。3、 學生觀察字形,交流寫法。4、教師巡視指導。4、學生練寫。 課外資料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人。少年就以文詞而出名。公元695年擢進士,做過工部侍郎等官。晚年與李白交友,酒后作詩文,神采飛揚。他工書法,尤善章草隸書。《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共存詩20首。寫景的詩,較為清新通俗,除本課《詠柳》外,還有《采蓮詩》《回鄉偶書》廣為傳誦。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曾任秘閣修撰等職。他博覽群書,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上發展了程頤、程顥關于理氣關系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系統,稱為程朱理學。他從事教育時強調啟發式。他治學態度嚴謹,分析問題精密,對后代的學者影響很大。他的著作很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后人編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語類》等多種書
20古詩兩首 篇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背誦課文。
2、學會三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出示古詩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首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觀書有感》。
二、初讀古詩
(一)一讀古詩,讀的正確。
1、指名讀
2、正音
聿(yù)、遺、躬
熹(第一聲)、鑒(jiàn)、徘徊(pái huái)、渠、為(第四聲)
3、練讀
4、齊讀
5、指名讀
(二)二讀古詩,讀出節奏。
1、指名讀
2、小結:
七言古詩的節奏停頓(七言四頓)
3、節奏停頓提示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4、自由練讀
5、指名讀
(三)三讀古詩,讀出平仄。
1、過渡。
古詩要想讀得更有韻味,還要注意它的“平仄”。簡單地說,第一聲和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和第四聲就算仄聲。
2、出示古詩練習朗讀。
3、指名讀。
4、指導讀。
在讀法上每一個平聲字所占的時間大致比仄聲字長一倍
5、再次練讀。
6、指名讀。
三、再讀古詩
1、過渡。
這兩首古詩為什么出現在同一課中,它們之間有何聯系?
2、默讀思考。
3、指名回答。
共同之處:
(1)都是和讀書有關;(2)都是宋朝詩人;(3)都是七言絕句……
4、學生質疑不懂之處,老師標注,
5、出示相關解釋,相機板書指導生字的書寫。
(1)“示子聿”:訓示(兒子)子聿。
(2)“無遺力”:遺,留下。不留一點力,竭盡全力。
(3)“老始成”:始,才。青壯年時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4)“終”:到底,終歸。
(5)“絕知”:絕,極、最。徹底了解。
(6)“躬行”:親自去實踐。
(7)“鑒”:鏡子。
板書生字:中間的“人”盡量展開寫。
(8)“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
板書生字:“非”第一個豎畫短,第二個豎畫稍長。
(9)“渠”:它,指水塘。
(10)“清如許?”:這樣清澈?
(11)“為有”:因為有。
6、簡單概括兩首古詩的意思。
譯文:《冬夜讀書示子聿》在冬夜讀書,產生感悟告誡自己的兒子: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的,青壯年時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終究是淺薄的,要想徹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親身實踐。
《觀書有感》讀書的感想: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像是展開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四、背誦積累。
1、過渡。
兩首古詩寫得好不好?我們一起來比賽背誦。
2、自由練背。
3、齊背檢查。
3、指名背誦激勵。
五、總結布置作業。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古詩學習一些方法。知道了古詩朗讀的一些技巧。學習了生字。了解了古詩的大意。大部分同學能夠背會這兩首古詩,沒有背會的同學下課后繼續完成。
2、大家知道,多數古詩的語言是極其凝練的,它的意境更是值得我們仔細品味,這是我們下節課學習的內容。
六、下課。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
二、精讀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1. 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學問:讀書學習。
無遣力:不遣余力。
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遣余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始:才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做學問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2、理解第三、四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四行詩,理解“終”、“絕知”、“躬行”的意思。
終:到底、畢竟。
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行:親自實踐。
(2)說說第三、四行詩的意思。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
(3)體味第三、四兩句的含意。
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3、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解題,釋題。
三、精讀古詩《觀書有感》
(一)過渡:
有人說《觀書有感》詩中沒有一句出現“書”,應該改成《觀塘有感》,你覺得呢?
(二)賞析《觀書有感》教師印發《觀書有感》的賞析文章,讓學生加以體會,并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特別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
《觀書有感》是南宋時期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全詩在寫法上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了出來,很有特色。
如:用:“半畝方塘”比喻書本,用池塘的“水”比喻書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用“天光云影共徘徊‘來比喻讀書的感受。
三、四句詩人在寫法上采取了自問自答的方式,給我們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為源頭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來。在一問一答中,詩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書本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這兩句詩看似說明水清的原因,實際上是借此現象告訴讀者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哪怕已經學到了不少知識,但如果就此不再讀書了,原有的知識就會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會僵化,只有不斷學習,知識學問、思想觀念才能不斷地得到充實更新。
四、比較鑒賞
兩首詩的異同:都是寫的讀書感悟。一個是直接抒發讀書的感受,另一個是通過“借喻”來說明自己讀書的感悟。
五、完成課堂作業布置家庭作業
1、完成課堂練習冊。
2、課外自學一兩首沒有學過的古詩。
六、下課。
20古詩兩首 篇7
教材簡析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寫得自然質樸,通俗明快。短詩記敘了尋訪者前往山中尋訪隱者而沒有遇到這件事。古詩主要寫了尋訪者與童子的問答,體現了隱者高潔的品格以及詩人對他的仰慕。筆墨雖不多,卻曲折有致,極具神韻。
《所見》是清代詩人袁枚所寫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描繪了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一個機靈活潑、天真可愛的小牧童躍然紙上。作者在對鄉村自然的描摹過程中,抒發了自己對鄉村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2、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準確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能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4、根據詩歌所描繪的情景,結合插圖,展開想象,描寫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準確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尋隱者不遇》,能有感情朗讀這首詩,能背誦并能正確默寫,培養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2、能準確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能體會問答體古詩的特點,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4、根據詩歌所描繪的情景,結合插圖,展開想象,描寫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準確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課前預讀第九課課文《推敲》)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齊讀課題。
2、同學們預習了課文第九課《推敲》,知道了《推敲》記敘了唐朝詩人——賈島的故事,通過閱讀,你對賈島有什么認識?板書:唐·賈島
師小結:唐代詩人賈島的創作態度非常嚴肅認真,做到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有一種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因此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2、揭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
二、讀題、釋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想想題目的意思。
3、討論:隱者?(指隱居的人,隱士。隱者多為讀書人,或官場失意,或厭惡世俗,往往找一個隱蔽處所生活,不與外界往來,自得其樂。)
尋?(尋訪)遇?(遇見)
4、引導質疑。
三、初讀課文
1、同學們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這首詩里都寫了些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
2、教師范讀。
3、指名朗讀。
4、學生反復朗讀,讀準音,讀通句。(設計說明 部分達成目標1)
四、精讀課文,理解詩意
1、學生默讀古詩,要求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大意,或圈畫出不懂的字詞。
2、交流詩意,相機解釋重點詞語
1)“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松下問童子”告訴我們什么?
“松下”指出了事情發生的地點,也是隱者隱居的地方。
“童子”是指兒童,詩中指隱者的徒弟。
誰問?
2)由“言師采藥去”知道什么?還可以推測尋訪者問了些什么?
3)思考詩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指導朗讀:想象一下詩人去山中找隱者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沒有找著,沒有見到隱者,作者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帶著你的理解來讀一讀第一句古詩。
4)“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是誰說的?由此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語氣、神態)
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詩人可能會做些什么動作?心里會想些什么?
(詩人聽后的動作、神態,看到山的幽深……)
( 設計說明 達成目標2 )
3、齊讀。
四、想象意境,體會寫法,品味詩韻
1、尋隱者而不遇,師傅沒有遇到,但是你有沒有感受到隱者形象的存在?你是怎么感受出來的?(通過詩中童子的回答了解的,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都是隱者高潔品質的象征。)
2、出示: 問:“ ” 答:“師采藥去,” 問:“ ” 答:“只在此山中,” 問:“ ” 答:“云深不知處。”
要求,展開想象,同桌互相合作,將問句補充完整。
3、指名練習對話。
4、尋訪者問了三次,每一次的感情都是不一樣的,再大聲朗讀古詩,體會作者感情變化。
討論總結:滿懷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設計說明 達成目標3 )
5、同學們說得很好,既然隱者隱得那么深,作者為什么還要去尋訪他呢?
6、朗讀全詩。背誦全詩。(設計說明 部分達成目標1)
五、總結全詩,背誦感悟
1、總結:賈島作詩非常嚴謹,其實他不僅注重一個字的推敲,而且注重整首詩的謀篇布局。這首詩采用問答體,一問一答,寓問于答。是通過尋訪者(賈島)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應的回答寫的,這三次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語言樸實自然,讀來卻令人尋味。
2、有感情的背誦《尋隱者不遇》,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 設計說明 達成目標1 )
六、補充閱讀
題詩后
唐·賈島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題李凝幽居
唐·賈島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七、鞏固練習
1、 想象本詩的意境,用文字描述出來,要求能寫出詩歌的意境,具體描寫三次問答,并準確使用提示語,同時注意人物感情的變化。
板書設計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 滿懷希望
言師采藥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一線希望
云深不知處。 徹底失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所見》,認識騎、振、蟬3個生字,能準確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培養學生對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牧童的活潑與詩人的喜悅之情。
教學重難點
從詩中感受到牧童的活潑與詩人的喜悅之情。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夏天的農村有許多有趣的事兒,可以到小河捉螃蟹呀,可以到草叢中捉蚱蜢、捉蜻蜓。到小河里游泳呀!夏天可好玩了!古時候有個大詩人叫袁枚,他特別喜歡農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來到一片樹林邊,眼前的情景把他給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這些寫成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所見》。(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學習“所”并口頭組詞)
2、解題。
“所見”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嗎?讀了這首詩就會明白了。
二、初讀古詩
1、請同學們輕輕打開我們的課本,聽老師讀這首詩。
聽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說)
2、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把生字讀正確,并采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如通過查找,結合課文注釋等)理解詞義(牧童,林樾,意欲,閉口,立)。
3、檢查自學情況,再讀古詩。( 設計說明部分達成目標1 )
三、品悟古詩
1、 自讀古詩,小組交流討論詩意,師再點撥。
2、 學習“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問:詩人看到了什么?板書:牧童 騎黃牛 林樾
牧童騎在黃牛上的神態如何?
2)此時,他的心情怎樣?從哪個詞體會得到?板書(歌聲)你還能從哪個字體會到牧童的心情快樂?板書(振)
是啊,一個振字將牧童的快樂、自在渲染得更加淋漓了,這可真是個快樂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牧童此時的心情呢?
3)指導感情朗讀。
①你能用這種快樂的心情讀一讀這句古詩嗎?
②是啊,小牧童邊騎黃牛邊唱歌,多悠然自得啊!讓小牧童高興的事可多了,讓我們和小牧童一起走進樹林,大家邊讀邊想,想象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風景?
3、 學習“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噓!咦?歌聲怎么停了?詩人又看到了什么?板書:閉口立
2)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問:哦,牧童為什么停止了行走,不唱了呢?板書:鳴蟬
4、你能用“因為……所以……”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嗎?
5、指導朗讀
1)誰能把這有趣的一幕讀出來呢?
2)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注意,可千萬別把蟬嚇跑了。(齊讀)
3)師范讀。注意:“立”要讀得清。再齊讀感受。
多么安靜啊!板書:靜請你想象一下這時牧童的神態、動作。
6、 組織交流對詩句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品悟詩意,作小結。
好一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意欲捕鳴蟬”是作者看到的嗎?
仔細體會,將你的感受讀出來。
從作者的筆下,你感受了一個什么樣的牧童?板書:活潑
7、感悟詩情:
如果說詩人所看到的第二幅圖是“牧童捕蟬圖”,那么詩人看到的第一幅就是一幅“牧童行歌圖”。假如你就是詩人,看到這么美的情景,你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
進行感情朗讀,主要體會作者的樂。
8、1)請同學們推測一下:作者為什么要寫《所見》?
2)學生自主朗讀思考,然后,同桌間交流。
進行感情朗讀,主要體會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 設計說明 達成目標3 )
(二)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1、 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體會詩的停頓、節奏。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 指導朗讀。
這首詩先寫牧童快樂地引吭高歌,再牧童突然屏息而立,由動到靜(板書:動),牧童神態的變化躍然紙上,請你讀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讀出牧童捕蟬的動作和神態的變化。(自己練習——指名讀——評讀指導——練讀)
3. 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設計說明 達成目標2 )
四、欣賞古詩
(一)欣賞古詩,展開想象。
學生閉上眼睛,邊欣賞配樂詩朗誦,邊展開想象,想象牧童怎樣捉蟬?是否捉到了蟬? ( 設計說明 達成目標3 )
(二)感受意境,精煉強化。
對照插圖,談談剛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試編故事。(同桌試編,全班交流、評議。)
五、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
2、自由說說怎么記住這些字。
3、師范寫:振。
4、生練習寫字。( 設計說明 達成目標1 )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古詩。
2、根據插圖,想象《所見》所描繪的景象,續編故事,并寫下來。
板書:
所見 ?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動 活潑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靜
課文鏈接
苦吟詩人賈島
賈島,字閬仙,一作浪仙,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生,河北范陽人(今北京附近)。范陽曾是安祿山的老巢,安史之亂平定后,這里又長期為藩鎮所據,處于半隔絕狀態。賈島出生于平民家庭,門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傳說他30歲前曾數次應舉,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計,只好棲身佛門為僧,取法名無本。貧困的家庭景況,枯寂的禪房生活,養成他孤僻冷漠而內向的性格,耽幽愛奇,淡于榮利,喜怒鮮形于色,世事頗少縈懷。但他仍酷愛吟詩,常常為構思佳句而忘乎所以,“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賈島也因此被視為唐代古吟詩人的典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是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筑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里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后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著作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及《續新齊諧》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余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20古詩兩首 篇8
教材分析:
本文有兩首古詩。一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動態,用夸張的比喻的手法寫出了磅礴的氣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后者以輕快的筆調描繪了浣花溪的風物景色與幽雅的環境,表現了詩人重歸草堂暫留蜀地的喜悅,同地也表現了他對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鄉的心情。
學情分析:
這兩首古詩語言瑯瑯上口,便于記誦,也可能多數同學已會背,但詩意不一定理解,教師必須在教學時進行點撥,之后讓學生去讀悟,去體會,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讓他們串講詩意。要求不宜過高,不搞字字落實,只要能說出詩即可。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能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3、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Lú)、瀑(Pù)。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解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2)“廬山”是個山名。同學們沒有親自去過廬山,或聽別人說過,或從電影、電視里看過,誰能說說廬山的風景怎樣?(指出:瀑布是廬山的美景之一)
三、學生初讀詩句,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遙、尺、疑”3個生字的音。
2、通過讀、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再讀詩句,想象畫面。
1、讀第一行詩,說說還有哪些詞語不理解。(教師點撥)
圍繞:煙:指云霧。紫煙:因為有太陽光的照射,云霧顯出紫紅色的光彩。
生:產生。
生紫煙:發出一種紫色的煙霧來。
這一行中你覺得哪個詞用得特別好!它活生生地畫出了看爐峰上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的情景。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2、讀第二行詩,理解“遙看”、“川”。
討論:遙看:
川:水道、河流。
掛:形象地寫出了瀑布外形的壯觀。
3、讀三、四行詩句。
理解:飛流直下:水流的飛瀉。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種夸張,說明瀑布極長,掛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聲勢這樣大,它的聲響會怎么樣?(想象)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你能把詩人心里想的話說一說嗎?
(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銀河從高高的天上直落下來)。
你覺得這句詩中哪個詞用得最好?(落)
這個“落”字好像寫出了天上突然發生了變化,天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間。這是多么大膽、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5、總結全文,體會感情。(抓住:生、掛、飛、落)
6、誦讀詩文,背誦詩文。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五、指導書寫
“遙”、“瀑”寫得左窄右寬。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練習用鋼筆描紅。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望廬山瀑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絕句》
1、板書課題,解題:絕句,是我國古詩中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叫“五絕”,每句七個字叫“七絕”。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初讀詩句,說說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鸝”、“鷺”兩個生字的音。
2、通過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句。
輕聲自由讀詩句,想想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指導學生讀出舒暢愉悅的心情。
2、學習三、四兩行詩句。
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思考:第三行寫詩人看到了什么?(“西嶺”,教師隨手用藍色粉筆畫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師講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實指,是極言年代的長。“千秋雪”就是終年不化的積雪,并隨手用白色粉筆在山巒上畫雪)
詩人是透過什么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窗戶。教師講解:窗戶好像一個畫框鑲在這幅“千秋雪”的“畫兒”的四周,詩人用了個“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動,很形象。并隨手用褐色粉筆畫一個方框把雪山圖框起來)
是誰透過窗框在觀賞這幅特殊的“畫”呢?(是詩人自己)詩人有這么一種閑情逸致去觀賞窗外的景色,說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樣?(心情舒暢愉悅)
詩人向門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東吳指什么地方?為什么說是“萬里船”?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3、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4、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這首詩一行寫一個景,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呢?
(2)小結:這首詩先寫近景,后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勾畫出草堂附近各具特點的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歡快的心情。
5、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和重音。
反復練讀。
練習背誦。
6、指導書寫。
“鸝”左右結構,“鷺”上下結構,寫時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背誦課文。
3、抄寫詞語。
20古詩兩首 篇9
學習目標
1、認識“客、何”等8個生字。會寫“舟、乘”等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熱愛家鄉,珍惜友情的真摯感情。
4、通過本課學習,激起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興趣,并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多元理解詩意,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揭示詩題
1、揭題
師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25課——古詩兩首。請看第一首——《回鄉偶書》(課件打開)
二、自主學習,初解詩意
1、(1)看課件,猜猜是什么詩。(從書法作品中認字、猜字激起學習漢字的興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體的《回鄉偶書》
(3)不會的字借助課文中的拼音,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集體匯報交流。
(1) 個別讀——正音——齊讀
(2) 質疑——解疑,看插圖理解“鬢毛衰”。
(3) 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三、品析詩句 深悟詩情
讀詩,從哪些地方你體會出愛家鄉的感情?邊讀邊品析。
1、你讀這首詩時,頭腦中會出現怎樣的畫面。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2出示“兒童笑問”這個課件,想象畫中人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
四、熟讀成誦,進入詩境
1、指名讀、分組讀,教師指導讀出感情。
2、配樂練習讀。
3、你覺得能讀好了,請站起來讀給大家聽。其余同學認真聽,聽完之后,談談你的感受。
4、名讀。學生評議。老師適時點撥。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來?背誦《回鄉偶書》。
五、書寫指導:音 客
客:中間不要寫成“文”。
音:第二橫寫長寫些,“日”字寫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學古詩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有兩首,我們學習了《回鄉偶書》的第一首,體會作者眷戀家鄉以及憂傷之情。老師這有第二首,同學們自學,細細體會作者又要抒發一種什么情懷。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資料自學。(出示課件)
《回鄉偶書》第二首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第二課時
一、交流資料
1、背背課前收集到的李白的詩歌。
a) 李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學生簡介李白的生平)——教師補充(課件)
李白后人稱他為詩仙。一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今天咱們學習其中的一首,請大家齊讀詩題——《贈汪倫》。
讀了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二、學習古詩出示[課件二]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1、按自學提示自學古詩:出示[課件三]
①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
②結合資料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
2.組內交流
3、檢查自學情況:
①糾正字音: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是否做到正確流利
②找出難記的字,交流識記方法。“潭”字:學生邊說記憶方法,教師
邊板書,并用紅色筆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兩個豎,而不是“西”。
③了解詩意: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其他同學糾正或補充。
④質疑解答,重點理解“深千尺”、“踏歌聲”和最后兩句詩的意思。
深千尺:夸張,說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邊用腳打節拍,一邊唱歌。(哪個同學愿意到前面表演,幫助學生理解?老師: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你們愿意幫我解決嗎?桃花潭水深與汪倫送“我”的情誼有什么關系?(學生討論)
師小結:我明白了,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書:水深--情深),是啊!縱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倫與李白的情誼深啊!讓我們通過讀來表達他們之間那種濃濃的深情。
自由朗讀--指名讀--評讀--再指讀--齊讀--師生輪讀
1、配樂背誦出示[課件四]
2、一首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詩就是一曲動聽的歌。此時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時你就站在船頭,讓我們把對好友的深情盡情表達出來吧!(生邊看圖邊自由朗讀--指讀--評讀)
3、哪些同學可以背誦?(指名背誦--會背的齊背)
三、擴展學習
1、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現在老師為你們提供了3首,供你們自學欣賞,請你選擇其中一首,用你喜歡的方式來學習。.
2、教師提供古詩學習方法和6首送別詩,學生任選一首自學:《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別董大》
3、匯報學習成果(或朗讀、或背誦、或說詩意、或講故事)
四、引導課外練習。
這節課先交流到這里,語文課外活動時再繼續展示同學們的學習成果。
作業 :
背誦詩仙的詩,能夠向家長講述詩仙的故事。
背誦詩仙的詩,能夠在同學之間相互之間傳說詩仙的故事。
20古詩兩首 篇10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口述兩首詩所描繪的情景。
4.借助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農村兒童生活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感受詩篇的語言美和情景美,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讀過哪些描寫春天的詩歌,能背給大家聽嗎?
2.指名背。
3.今天,我們又要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是哪兩首呢?自讀課題。我們首先學習《村居》。
二、初讀全詩,讀準讀通:
1.釋題:在鄉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寫自然景物。
2.聽錄音讀。
3.自讀,要求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讀后檢查:
(1)出示生字,讀準音,記住形。
(2)指導書寫,描紅,臨寫。
(3)指名朗讀,正音。
(4)跟錄音讀。
三、細讀全詩,解詞釋句,弄懂詩意:
1詩歌主要寫了哪個季節的什么景色?
2小組討論,弄懂相關詞語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詞語?
草長鶯飛:野草旺盛生長,黃鶯自由飛翔。
拂:飄拂、拂拭、掠過。
堤:堤岸。
醉春煙: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紙鳶:紙做的風箏。
4詩句的意思知道嗎?同桌互說后集體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兒旺盛生長,空中鶯兒自由飛翔,堤邊楊柳飄拂搖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們放學回來天色還早,趕忙趁著東風放起了風箏,那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5帶著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再朗讀全詩,讀出感情。自瀆——指名讀——糾正——指名讀——齊讀——跟錄音讀
四、賞讀全詩,進入意境,熟讀成誦:
1 看圖讀一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在頭腦中再現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作者寫出了我們兒童生活的樂趣,你喜歡這首詩嗎?練習背誦。
3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時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說一說。
五、作業 :
1 把《村居》這首詩描寫的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2背誦
3抄寫這首詩。
板書:
村居
草長鶯飛 兒童散學
醉春煙
楊柳拂堤 | 竟放紙鳶
早春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背誦《村居》。
2說說這首詩的意思。你讀了這首詩仿佛看到了怎樣一幅畫面?
二、初讀《宿新市徐公店》
1揭題,簡介作者:
2題目是什么意思?同桌討論。(住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開設的旅店時看到的景象)
過渡:詩人住在這家旅店里看到了什么呢?
3自讀,要求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讀后檢查:
(1)出示生字,讀準音,記住形。
(2)指導書寫,描紅,臨寫。
(3)指名朗讀,正音。
(4)跟錄音讀。
三、細讀全詩,解詞釋句,弄懂詩意:
1 逐句邊讀邊想:哪些詞的意思自己理解了,還有哪些不懂的詞語?分別做上記號。
2分小組交流,在組內提出不懂之處,依靠大家的力量解決問題。
籬落: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
樹頭:樹的枝頭。未成陰:樹葉還不茂盛,還沒能形成樹陰。
急跑:快跑。飛入:紛亂地飛進。
3說說句子的意思:
在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小路伸向遠方。
樹的枝頭上的花已經落了,但葉子還沒長大,還沒有形成樹陰。
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
黃色的蝴蝶紛紛飛入金黃的菜花叢中,再也找不到了。
4看圖連起來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
5帶著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再朗讀全詩,讀出感情。自瀆——指名讀——糾正——指名讀——齊讀——跟錄音讀
四、賞讀全詩,進入意境,熟讀成誦:
1輕讀全詩,想想詩人寫的什么季節的景色,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2為什么黃蝶飛入菜花中就無處可尋了呢?
3讀了這首詩,你還體會到什么?
4指導朗讀,背誦。
五、練習:
1詩的前兩句寫了(稀疏的籬笆、深遠的小路、落花的枝頭),還寫了(暮春)的景色,展示的是一派田園風光;后兩句既寫了(兒童追逐黃蝶的活潑),又表現了兒童尋找黃蝶時的天真可愛。前兩句是(靜態)描寫,后兩句是(動態)描寫,全詩動靜結合,情趣盎然。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
六、作業 :
1朗讀,背誦。
2根據《宿新市徐公店》的詩意,畫一幅暮春圖,涂上顏色,比比,誰畫的最能表現出這首詩的意境。
板書:
宿新市徐公店
籬笆稀疏 小路深長 黃碟飛舞 兒童急追
樹頭花落 葉未成陰 融入菜花 無處可覓
景—————人
靜—————動
暮春
20古詩兩首 篇11
3、古詩兩首
第一課時《望洞庭》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洞庭湖風光的多媒體課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讀磁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師: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相:相互。 和:和諧、協調。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理解這句詩意:
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 光 / 秋 月 / 兩 相 和 ,潭 面 / 無 風 / 鏡 未 磨 。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遙望:遠望。 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么?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詩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銀 / 盤 里 / 一 青 螺 。
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說一說。
學生發揮想象,自由描述。
三、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指導寫字
1、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生字。
2、 范寫“潭、螺”,指出書寫要點。
3、 學生完成習字冊。
五、作業。
1、 用鋼筆完成習字冊。
2、 抄寫書后第三項詞語兩遍。
3、 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第二課時《峨眉山月歌》
教學要求: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 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 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具準備:插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后,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 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 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
(3) 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默寫《峨眉山月歌》。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20古詩兩首 篇12
作者:宗陽春 發表時間:2004-4-29 閱讀次數:219
一.教學目標 :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 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恬靜生活的向往。
二.教學時間:1課時。
三.教學過程 :
(一)揭題。
(二)出示兩首詩歌。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森林,
復照青苔上。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三)自由讀兩首詩,要求把字音讀正確。
(四)指名朗讀課文,結合正音。
(五)簡介作者。
(六)對照譯文,學生嘗試理解詩意。
(七)檢查詩意理解情況。
1. 字詞。
空山 但 人語 返景 深林 復照 朝 辭 白帝 輕舟 萬重山
2. 每句話的意思。
(八)感受詩情。
1.《鹿柴》寫的是哪里的景色?這里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為什么?
3. 作者在《早發白帝城》里抒發了作者什么樣感情?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十)嘗試背誦。
20古詩兩首 篇13
29 古詩兩首
重慶市高新區歇臺子小學 李建瓊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教師: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并教師配說對白。見后)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本單元導語,了解本單元學習內容。(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了解“乞巧節”,學“乞”。
1.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別乞──氣)
2.通過課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嗎?(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么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搜集的資料講故事。
①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②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③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后
④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再出示故事課件)
5.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加。
3.抽說,其余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抬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時望著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①齊讀
②比賽朗讀(男女生)
③同桌互讀
④齊讀
⑤背(提示:根據第1.2句意)
a.自背b.互相抽背c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么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云錦。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妻后,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云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準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第二課時
一、引入課題,講嫦娥故事,體會豐富的想象。
1.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嫦娥》。齊讀課題。
2.根據課前搜集的信息資料講故事,體會豐富想象。
①四人小組交流(出示資料)講故事,師參加。
②抽講,其余補充或教師補充。
③出示嫦娥神話故事課件(師配說白,見后。)
④每生自己講講(再次出示課件)
⑤從這個神話故事,你體會到什么?(板書:豐富的想象)
二、學詩及生字
1.讀詩注意生字讀音
2.自學生字、抽說音形義。
“燭”(翹音,生活中見到的蠟燭,所以“火”字旁,右“蟲”。)
“曉”(天快亮時,左“日”旁,右“堯”右上沒一點)
3.學詩
①根據課前預習自學詩意,四人小組討論,(討論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師參與。
②抽說,師生一起根據上下詩意和信息理解詩意。(啟發:“第一句”長河漸落曉星沉可知是人間。“云母屏風燭影深”屏風上映著燭影,說明是夜晚。)
詩意:燭影映在云母屏風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沒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著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獨,猜想嫦娥應該后悔吃了不死仙藥。
③讀詩、讀詩
a.自讀
b.互抽讀
c.齊讀
d.背
三、拓展
課后搜集其它神話或明間故事,準備園地八故事會講。
資料:仙人嫦娥來到人間后怕死,丈夫羿經過千辛萬苦到西王母那里要了一粒不死仙藥,西王母叫他們夫妻吃了長生不老,嫦娥不想當凡人想成仙,就把靈藥一人吃了,她立刻飄起來,朝窗外飛去。丈夫羿飛回急得喊起來,嫦娥身不由己越飛越高,后悔不該私自吃了藥。飛到南天門她怕嘲笑,就轉身向月亮飛去。月亮里有一只玉兔,一棵桂花樹和一只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后悔,許多年后,吳剛被罰到月亮砍桂花樹。現在,玉兔、嫦娥、吳剛還住在月亮里。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讀兩首詩
2.說詩意
二、講講另外的神話故事(四人小組)
三、寫字
1.自己分析音形義(行用學過的方法分析)
2.抽說易錯,應注意的地方
區別乞──氣”曉”右上角不要添一點,“霄”上扁,蓋住下。區別偷──愉
3.寫
4.評比。
四、作業:回家聽寫。
20古詩兩首 篇14
教學要求: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悟兩首詩描繪的情景。
4、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園風光的美好和鄉村兒童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感受詩篇的語言美和情境美,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構建閱讀話題。
1、引導學生談談春天的美景。
2、學生交流描寫春天的古詩。
3、引出詩題,介紹作者。
二、 初讀全詩,讀準讀通。
1、 學生自讀。
2、 教師檢查,正音。
3、 出示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記住字形。
4、 指導書寫。
你認為其中的哪個字最難寫?應注意什么?
教師范寫,學生描紅、臨寫。
5、 反復朗讀,正確連貫認讀。
三、 自學全詩,解詞釋句。
1、 分小組討論。
2、 匯報,你弄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重點理解:草長鶯飛、拂、堤、醉春煙、紙鳶
3、 同桌互說詩句的意思。
4、 集體交流。
5、 再讀全詩,讀出感情。
四、 深化理解,領悟詩情。
1、 自讀詩句,再現畫面,練說。
2、 讀了這首詩,你想到了什么?
3、 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當時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 背誦全詩。
五、 拓展練習。
把《村居》這首詩描寫的內容改編成一個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長檔案袋里。
第二課時
一、 復習。
1、 背誦《村居》。
2、 說說詩意。
二、 學習《宿新市徐公店》。
1、 揭示課題,介紹作者。
2、 同桌討論題目意思。
3、 自學全詩,解詞釋句。
(1)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邊讀邊想,做上記號。
(3)小組交流,解決問題。
4、 集體交流。
(1)指名讀,正音。
(2)理解詞語:籬落、疏疏、徑、樹頭、未成陰、急走
(3)點名逐句理解詩意。
(4)看圖連說詩意。
(5)再讀詩歌,讀出感情。
5、 深化理解,領悟詩情。
(1)自讀,體會詩歌描繪的景色。
(2)理解“飛入菜花無處尋”。
(3)聯系生活實際,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課后拓展練習。
根據《宿新市徐公店》的詩意,畫一幅春景圖,向班級墻報投稿。
20古詩兩首 篇15
一、了解學情,指導讀詩寫字
1、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一起學習新課——古詩兩首。
2、和這兩首詩見過面嗎?
小時候爸媽教過的。
自己讀的。
3、讀準古詩 會念嗎?
△指名讀
《池上》后鼻音:撐艇 萍
《小兒垂釣》平、翹舌音:側稚
△出示生字表
△寫字:拿出筆,認真地描一描,要求:先好好看看這個字,再邊寫邊想這個字哪一筆最難寫。
δ寫這幾個字有困難嗎?
二、基本理解詩句
1、了解古詩大意
△兩首詩寫的都是誰?怎么知道的?
小娃、小兒、稚子
△這兩個孩子他們分別在干什么?
2、《池上》 偷采白蓮;
△白蓮見過嗎?
(嫩嫩的蓮蓬)
△還有那些詞語或詩句詩你一讀就能會的?
不解:不明白。
藏蹤跡:隱藏自己的蹤影。
開:劃開。
△請你來讀一讀這首詩。
3、《小兒垂釣》 學垂釣;
△可以從哪兒一下子就讀到詩的內容? 指讀題目對照彩圖
△垂綸:垂,東西的一頭向下。綸:釣絲。垂綸:泛指釣魚。
△小兒在哪里釣魚?
莓苔:莓,一種植物;苔,苔蘚,生長在陰濕地方。泛指野草。
△你們還讀懂了什么?
借問:問,有禮貌的問。謙辭。
教師敘述:古人總是很謙虛,杜牧《清明》一詩中也曾提到:“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側坐:側著身子坐。看看插圖
△草映身:野草掩映著身體。看插圖
△讀一讀這首詩,能通過文字看到插圖上的畫面嗎?
4、這兩首詩淺顯易懂,同學們通過看圖,討論一下子就明白了詩句的意思。可是詩學到現在這個程度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讓眼前看到的畫面活起來,還要讀出古詩地味來。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學習《小兒垂釣》
1、先看《小兒垂釣》這首詩,小兒學釣魚,遇到了什么事?
出示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2、小兒怕什么?
(怕問路人的聲音驚跑了魚兒;
擔心魚兒馬上就要上鉤,被問路聲嚇跑了……)
3、這個“怕”其實是一種擔心。讀讀整首詩,說一說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小兒怕?
(1)蓬頭:形容頭發亂。
△你猜測一下小兒則門會“蓬著頭”?
(看到小兒因為急于學垂綸,怕耽擱時間,根本顧不上梳頭)
師:一個“蓬頭”讓人忍俊不禁,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小兒的模樣,還感受到小兒學垂輪的急切心情。
讀出它的這份急切,這份怕。
(2)側坐:身體向一邊歪斜著坐。
△拿起相機,給小兒一個特寫鏡頭:。然后再和詩人心靈溝通一下,想想:詩人描寫這個小動作,僅僅是想告訴我們孩子的坐姿嗎?
(側坐莓苔草映身,體現了孩子不在意坐的地方,只是一心想著怎么才能釣到魚兒;
側坐這個姿勢更方便觀察魚兒上鉤的情況;
側坐莓苔草映身,雜草擋住身體,不易被魚兒發現;)
評價:這個小兒一心就想著釣魚,側坐就是生怕看不到魚兒上鉤。
指名朗讀
(3)遙招手:遠遠地搖手。
△遙招手是在哪兒招手?(遠遠的)
△現在你們就是這個小兒,做個“遙招手”的動作。
請2名學生說說:這個動作是什么意思?
一個搖手讓路人別過來,走得遠一點;
(教師敘述:小孩子就是小孩子,釣魚心切呀!)
一個招手讓路人走到跟前,悄悄地給他指路;
(△師引導:噓,魚兒馬上就要上鉤了,現在可不能說話……對于這個招手還有不同理解嗎?)
△爭論:你們同意哪一種?請說清理由。
△你們說的頭頭是道,請你讀一讀。
師:同學們,對于這個“招手”專家們也一直在爭議呢!其實,小兒招手,不管是讓路人走近還是走遠,原因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引說)怕得魚驚不應人。
4、詩中的小兒剛剛學習釣魚,非常專注,技術還不嫻熟,但他多么希望能釣上一條大魚啊,多么希望能初戰告捷。你們是最能理解他的,一起來讀讀這首詩。
學習《池上》
1、另一個小娃呢?他在干什么?引說——偷采白蓮
2、品味“偷”字
△讀讀前兩句,品品這個“偷”字?
△你們有沒有背著大人偷偷去干過自己喜歡的事?心情怎么樣?
(緊張,興奮,高興)
教師敘述:小娃小心翼翼地撐著小船獨自去采摘蓮蓬,太想吃嫩滑、甜美的蓮蓬,采著采著,心里越來越開心。他一邊劃小船,一邊哼著小曲呢。
△在詩人眼中,這個小娃會是賊嗎?聯系下面的詩句,再讀一讀有什么新的理解?
出示:不解藏蹤跡
△是什么暴露了小兒的蹤跡?
浮萍一道開
教師敘述:夏天,滿池綠油油的大荷葉,一朵朵嬌艷欲滴的白蓮盛開了,擠擠挨挨的,嫩生生的蓮蓬招人喜愛。真是“蓮葉何田田。”小娃采了蓮蓬
小娃根本不知道隱蔽自己的蹤跡。雖然他頂著荷葉,但他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浮萍,小池上留下的水痕早就被別人看到了。
△這個“不解”,這個“偷”子讓我們認識一個怎樣的孩子?
有評論家這樣稱贊這二十個字“寫小娃天真如在眼前”。
△多么可愛的小孩啊,這么小,這么頑皮,瞧他的樣子,就是一首天然的詩。 指名讀一讀
5、總結兩首詩
△童年是最令人羨慕的,這兩首寫的就是你們,你們是最快樂的,來將這份快樂和畫面融為一體。指名分別讀兩首詩。
(評價:吟詩是感情豐富的表現,是自我陶醉的體現。)
△同學們,喜歡讀這兩首詩嗎?其實不僅你們喜歡,像老師這樣的成年人也喜歡讀,因為在詩句中我們也能讀到自己的影子。 老師和你們一起讀。
三、指導背誦兩首詩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與詩中的小娃一起體會偷采白蓮的樂趣,一起去河邊釣魚……度過了一段歡樂的時光,感受了那飛揚的童趣。讓這些童趣定格在我們的腦中。
給你們配上音樂。提一個要求:不能看著文字讀,請看著畫面讀。
出示:畫面
四、拓展閱讀
1、頑皮、淘氣是孩子的天賦。這兩首詩是我們自己的詩,像這樣的詩句你還能吟誦一句嗎?
所見宿新市徐公店
袁枚楊萬里
牧童騎黃牛, 籬落疏疏一徑深,
歌聲振林樾。 樹頭花落未成陰。
意欲捕蟬鳴, 兒童急走追黃蝶,
忽然閉口立。 飛入菜花無處尋。
2、課后作業:(1)選擇一首詩編寫一個兒童小故事,講給低年級的弟弟妹妹聽;也可以將這個生動的情景劇演一演。(2)找一找,讀一讀,更多的描寫兒童的詩。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村居》 高鼎
牧童見客拜,山果懷中落。晝日驅牛歸,前溪風雨惡。
《牧童》 劉駕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幼女詞》 施肩吾
《21、古詩兩首》課例分析
一\字詞教學:(基本上這些生字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沒有什么困難,所以根據學生情況沒有進行指導,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基本理解詩句
(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自己結合了圖、文、課外資料來學習古詩,展示了學生的原有知識,為后來的指導打下了基礎,教師也能做到心中有數)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在我教學的時候,學生曾經提出“蓬頭”的兩種理解,一種是代表小孩子所梳的那個發型,從這個“蓬頭”可以看出小孩子很可愛,還有一種理解就是亂蓬蓬的頭發。孩子可以從這生發出去,想象到可能是孩子早上起晚了,著急的要去釣魚,來不及梳頭發的餓急切心情。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孩子對文本有不用的解讀!)
怕:(從“怕”字入手,一個怕字統領全文,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習到關鍵詞的妙處!)
(兩首詩歌都是向我們傳達了一種童趣,用前一首詩歌做例子,學習第一首扶,第二首放,學生也在其中學習了方法)
這堂課中,教師激情,學生積極,學得有滋有味,學出了古詩的味道。其中也潛移默化的教給了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一舉兩得。
當然,我也有一點思考:就是“搖招手”的理解。孩子的靈魂嫩如面粉團,不當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紋就會印在他的內心深處,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那紋路就發展成腦組織紋路,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因此,我們教師在教書育人中,可以從細微處塑造兒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我們要肯定積極的想法,讓學生有獨特體驗的同時,結合行為規范準則,引導學生養成禮貌待人,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好品質。
20古詩兩首 篇16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意思。
教學難點 : 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9.11
一、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讀課文,學生感知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3.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注意音韻節奏。
(2)生字詞。
焚燒 千捶 萬擊 墨梅 乾坤
三、學習《石灰吟》
1.指名讀。
2.理解詩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擊:撞擊。若:好象。
等閑:平常事。人間:人世間。
(2)說說陣首詩的意思。
3.看圖想象意境,體會感情。
教師啟發:山石承受千捶萬擊以及烈火焚燒的情景是什么樣的?作者見此情景有什么表現,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呢?
4.指導朗讀。
5.小結。
四、總結學法,自學《墨梅》
1.總結《石灰吟》的學習方法。
(1)理解字詞。
(2)說說詩意。
(3)看圖想象。
(4)朗讀體會。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師生討論。
(1)理解字詞。
吾:我。淡墨痕:素凈雅潔。夸:夸贊。
清氣:清香之氣。乾坤:天地。
(2)指名說說詩意。
(3)看圖想象。
(4)朗讀體會。
4.小結。
五、作業
感情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9.12
一、復習檢查
1.指名朗誦《古詩兩首》。
2.說說這兩首詩的大意。
二、背誦課文
1.聽錄音,輕聲朗讀課文。
2.看圖朗讀,體會詩歌的意境。
3.自由練讀,背誦。
三、總結課文
1.這兩首詩分別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這兩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四、教學生字詞
1.指導書寫。
2.學生描紅。
五、作業
1.讀一讀,寫一寫。
焚燒清白洗硯乾坤
2.解釋詩句。
(1)千捶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2)不要人夸顏色好,只流清氣滿乾坤。
板書:
3古詩兩首
石灰吟
千捶萬擊 粉骨碎身 若等閑
烈火焚燒 (堅強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潔身自好)
墨梅
素凈 池邊樹 朵朵 淡墨痕(寫實)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
(寄寓貞潔自守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