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頌》教學反思(精選3篇)
《體育頌》教學反思 篇1
《體育頌》教學反思
《體育頌》高歌了體育所蘊含的偉大精神,是一篇文筆優美的散文,但由于此文是譯文且文章語句凝練,對于小學生來說,在理解其深刻句子的含義上存在著難度。
新課程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大力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人,體驗學習的快樂,走向成功的彼岸。在教學《體育頌》一課時,我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指導,采用了以下幾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指導策略。
一、引導小組競賽
課文的每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因而,我的指導采用了有詳有略,有所側重,學法遷移的方法。我以第一自然段為例,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方法,再組織大家開展小組競賽,采用閱讀方法合作學習其他段落。這樣,不僅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自主、合作學習的氛圍。
二、資料輔助法
為了讓幫助學生能借助資料理解課文內容,我通過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感知,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構筑一座橋梁。我邊與學生朗讀課文,邊出示與體育有關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了“啊,體育,天神的歡娛,生命的動力。”生動的公平、公正的裁判場面,不差毫厘的裁決鏡頭,使學生理解了“啊,體育,你就是正義。”的含義。通過引導大家觀看一些運動員在參加體育比賽時勇往直前的場景,使學生明白了“啊,體育,你就是勇氣!”的含義。我邊向大家出示了五星紅旗在賽場上升起的圖片、劉翔親吻金牌的圖片,邊說:“當《義勇軍進行曲》奏響,當賽場變成火的海洋,亞洲人站在110米欄的領獎臺上,要知道從沒有亞洲人在世界性比賽中,在短距離精彩上獲得金牌!”使學生明白了“啊,體育,你就是榮譽!”的含義。
三、拓寬語文課堂
為了形成自主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在課堂的結尾,我讓學生聯系一下自己的生活,說說他們親身體驗到了哪些體育的精神。這一活動把學生把課內、外結合在了一起,使學生對體育精神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同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繼續搜集有關體育的名言、詩文,如《手拉手》,讓體育精神永記學生心中。
《體育頌》教學反思
《體育頌》這篇文章是一篇贊美體育精神的散文。本文贊頌的體育精神是指對人類個體的力和美的創造,精神方面的正義、勇氣、榮譽、樂趣的培養和對人類整體的培育、促進及和平精神的弘揚。本文的教學重點在于體會文章的主旨,領會體育的精神。教學難點在于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文章要有整體的掌握。亮點在于語言的使用。本文語言簡潔而工整(全篇由九個自然段構成,每個自然段均由“啊,體育”開篇),文筆優美而昂揚,并且通篇使用第二人稱,便于作者直接抒情,使贊美的語言熱情洋溢,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教學時,我從作者對體育精神的贊頌,著眼讓學生學習體育精神,通過反復朗讀,并鼓勵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讀出贊美之情。
在讀的過程中,抓住領起文本內容9個關鍵句子,這樣學生就容易理清文章脈絡。在指導朗讀過程中,著重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用擬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修辭手法,直抒胸臆地對體育進行歌頌和贊美,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法遷移。我以第一自然段為例,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方法,再組織學生開展小組競賽,采用所學的閱讀方法合作學習其他段落。這樣,不僅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自主、合作學習的氛圍。
在語言和創作方面,引導學生與本單元拓展閱讀部分的《手拉手》作比較閱讀,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體育精神。
《體育頌》教學反思
《體育頌》這篇文章是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創作的一篇好似散文,又好似詩歌的文章。文章以排比段的形式歌頌了體育運動所崇尚的高尚品質。全文的語言流暢,感情充沛,讀起來朗朗上口,是一篇學生喜歡朗讀的文章。但是,對于孩子們來說,文中的語句內容表達得有些抽象,介于他們的生活閱歷,知識經驗的積累都有限,因此大多數學生還不能旁征博引地理解這些語句。
根據這樣的課前預設,在課堂上,我先以文中第二自然段入手,向學生拋出一塊“磚”。我先向學生發問――你們說體育怎么就是“美麗”了呢?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說什么,好像也不知道該從什么地方說起。我心中暗喜,這和我開始預設的情景一樣。接著,我給他們講了體操運動員一套完美的動作給觀眾帶來了美的享受,俄羅斯體操名將霍爾金娜的甜美的笑容永遠駐留在世界人民的心間。跳水運動員柔美的身體在空中旋轉畫出一道道優雅的弧線,伴著入水時那輕柔的水花聲,這不是美的享受嗎?學生一邊聽一邊點頭,我說:你們也來說說吧!這一下子,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用他們知道的、聽說的、相關的內容,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了解讀。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我又進行了小結――體育所蘊含的美是說也說不完,倒也道不盡的,所以作者才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你們再來讀一讀書中的句子。
在隨后的段落中,我依舊讓學生用自己熟知的故事、人物去解讀課文的內容,學生覺得特別有興趣,而且讀書也格外有感情。看來,我這塊磚,還真把玉給引了出來。
《體育頌》教學反思 篇2
《體育頌》教學反思
課文是一篇贊美體育精神的散文。本文贊頌的體育精神是指對人類個體的力和美的創造,精神方面的正義、勇氣、榮譽、樂趣的培養和對人類整體的培育、促進及和平精神的弘揚。本文的教學重點在于體會文章的主旨,領會體育的精神。本文語言簡潔而工整(全篇由九個自然段構成,每個自然段均由“啊,體育”開篇),文筆優美而昂揚,并且通篇使用第二人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教學時,我從作者對體育精神的贊頌著眼,讓學生首先展示課下收集的體育方面的圖片、故事、錄像等資料,讓學生通過這些資料走進體育,了解感悟體育精神。接著,讓學生傾聽我的聲情并茂的課文朗讀,讓學生抓住課文中每個自然段的“啊,體育”讓學生品味文中濃濃的抒情味道,最后學生自由反復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讀出對體育的贊美之情。
在品味讀的過程中,抓住領起文本內容9個關鍵句子,這樣學生就容易理清文章脈絡。在指導朗讀過程中,我注意讓學生字里行間談自己的獨特感受,教師簡潔精煉的點評總結,同時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用擬人句、比喻句、排比句等修辭手法,直抒胸臆地對體育進行歌頌和贊美,從而讓學生被體育的精神和魅力深深感染,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意學法遷移。我以第一自然段為例,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方法,利用第一段的學法合作學習其他段落。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自主、合作學習的氛圍。
不足:學生不能更深入地理解體育精神,需要學生多方面多渠道的了解體育方面的資料。
《體育頌》教學反思
《體育頌》是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創作的一篇好似散文,又好似詩歌的文章。文章以排比段的形式歌頌了體育運動所崇尚的高尚品質。教學中師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領會文章感情。了解文章結構特點。
不足:朗讀指導不夠到位,對體育的理解熱愛沒達到更好的效果
《體育頌》教學反思 篇3
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體育頌》反思性說課
三盛玉鎮中心校 朱雪梅
我說課的內容是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1單元的第2課《體育頌》,這篇課文是法國人皮埃爾 ·德·顧拜旦,在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上發表的著名散文詩。作者熱烈、充滿激qing地歌頌了體育,把體育看成是美麗、 正義、 勇氣 、榮譽、健康、進步與和平的化身。每段以“啊”字開頭奠定了抒情色彩,體育被詩人擬人化,運用第二人稱,使文章親切而熱烈,情真而意濃。另外全文采用比較簡短的句子構成段落排比,以簡潔明快的節奏表現高昂、歡快激qing,讀起來瑯瑯上口,音韻鏗鏘有力。
因為這是一首散文詩,雖然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但作者獨特的寫作特點,使學生在第一課時的讀文時就抓住了全文的主線,知道作者從哪幾方面歌頌了體育的精神,所以我在背這節課的時候,事先就考慮了兩點:
第一,打開長春版語文教材,一篇篇帶著時代氣息的課文出現在我們面前,這些課文為學生們打開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豐富了經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這篇散文詩,在這短短的40分鐘里,我要讓學生學會什么呢?
第二,記得有人統計過,在中考語文試卷中只有20分是語文書本知識,其余都是課外知識,所以對于高年段的學生,我們提倡擴大課外閱讀量。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用課上學到的方法來幫助課外閱讀,用課外閱讀的知識幫助課上閱讀,做到課內課外的有機結合呢?
基于以上兩點的考慮,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就側重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重點 解決這個問題——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因此我確立了本節的教學目標是:1、抓段首句和關鍵句子,體會課文中所歌頌的體育精神,感受散文詩的語言美。2、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個性化的品讀課文,感受散文詩的韻律美。3、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通過簡單的仿寫抒發內心情感,感受散文詩的結構美。4、通過學生的感悟和體驗,激發學生熱愛體育以及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
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在第一課時就布置學生課后搜集2008年奧運會資料,所以我把“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個性化的品讀課文,體會歌頌的體育精神。” 作為本節的教學重點,這就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把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又從課外搬到了課堂上,做到了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
我們五年級這學期一共有9篇習作,而且題材廣泛,已不是簡單的記敘文,現在提倡學生多種題材的嘗試,而散文詩的寫作方法學生也應初步了解。因為在這篇散文詩學習之前,書中一共出現了《現代詩三首》《歡樂頌》,在學習這四首詩歌的基礎上,我確立了本節的教學難點是初步領會作者散文詩的寫作亮點,能進行簡單的仿寫來抒發內心情感。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不但學生課前搜集了大量資料,我也上網查找了相關資料,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景,奠基情感。
通過對作者深層次的認識,了解《體育頌》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并回顧課文中所贊頌的體育精神。
二、品讀課文,激發情感。
在這一環節中重點讓學生學會以下語文學習方法:
1、用課外搜集到的資料幫助自己理解課文,讓學生把課外搬到課堂上來。
2、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方法。
3、個性化的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的情感。
這些學習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學生以后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啊!他們在語文課堂上學會了這種方法,就會用這種方法來課外閱讀,而且好的學習方法會大大提高閱讀效果。這正是課外閱讀輔助課內,課內幫助課外閱讀,做到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回讀課文,升華情感。
這一環節是配樂誦讀,由于課文較長,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散文詩的寫作特點,我從原文中提取出段首句和關鍵句子,組成了一首詩歌的形式。目的有二個,其一是讓學生在上一個環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作者的情感,對上一個環節的情感升華;其二是讓學生整體把握散文詩的寫作亮點,為下一個環節打基礎。
四、研讀課文,抒發情感。
這一環節讓學生回顧全文,把握作者的寫作亮點,從而仿寫。對于散文詩學生接觸的少,學生不僅僅要發現作者的寫作特點,還應該仿寫,仿寫是最好的一種學習方法。課后讓學生把課堂上仿寫的內容整理一下,這不就是我們語文教學追求的嗎?學語文重在用語文,課外是課內的延伸,課外才是語文大課堂。
總之,這節課重在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通過課內外的有機結合,以此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達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