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語教材分析(1、2單元)
首先向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問聲好。說實話,坐在各位行家面前,我感覺自己明顯沒有底氣,因為我的水平實在有限,尤其是在教學上根本就沒有慧根,硬著頭皮參加了縣教育局搞的小學語文集體備課,現在又是為了完成任務,把這次的備課精神傳達給大家。在大家面前談備課,實在是班門弄斧,真的有些誠惶誠恐。不過,我還是想和在座的各位老師通過這次機會好好地學習學習。由于時間倉促,教案也只是在網上搜索,竊取一些別人的果實,我們組的幾個人進行了糅合。今年的教材變化很大,原來一、二單元的課文只有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和6、《船長》沒變動,其他的課文都變了,十二冊的《我們愛你啊,中國》,《負荊請罪》都選到這兩個單元里來,原來五年級的《鄭成功》也替換到這里了。還添加了一片新的課文《愛之鏈》。特別是國標本中的練習也和以前的大不一樣,它把語文和生活相結合,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在蘇教版國標本中可以充分的體驗到。下面我就把一二單元的教材進行了簡單的分析。第十一冊的單元組合 1.愛國篇──愛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2.真情篇──為了祖國和他人付出摯愛真情 3.奮斗篇──奮斗求生存,奮斗出成就 4.民風篇──民間藝術博大精深、魅力無窮 5.景物篇──獨特的景物,民族的符號 6.名人篇──心系父親,心系家鄉,心系兒童,心系祖國 7.讀書篇──學會提問、觀察、思考、實踐所謂單元組合,即是圍繞著某一主題,組織了3~4篇課文而構成的意義單元,它常常包括隨后的練習以及習作的相關內容。這樣的編排具有便于遷移,有利于溫故而知新的優勢。 比如第二組“真情篇”,就包括了《負荊請罪》、《船長》、《愛之鏈》等三篇課文,并在隨后練習的“誦讀與感悟” 欄目中,安排了汪國真的詩——《我不期望回報》,在習作中要求學生回報父母,向爸爸、媽媽示愛。這樣一來,課文、練習、習作也就構成了一個由認識、理解到體會、運用相互聯系的主題單元。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一》在教學中應該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本插圖,懂得“不懂就問”和“勤于收集資料”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要讓學生知道處處皆學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問題,都應虛心向別人請教,爭取弄懂弄通,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好習慣。還要讓學生知道“處處留心皆學問”,生活和學習中處處有語文,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學習資源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做語文學習的有心人,養成勤于收集資料的習慣,語文水平會不斷提高,能力會不斷增強。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我們從小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就好比插上了兩只強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時,知識的天空將任我們翱翔,宇宙的奧秘將任我們探求。《對于勤于搜集資料》要激發學生收集資料的興趣,掌握勤于收集資料的常用方法,逐步養成收集資料的好習慣。收集資料的方法:如:做摘抄筆記、制作資料卡片、拍照片、編輯剪報、錄像、錄音、復印等。第三課時根據學生收集的情況,表揚優秀的,給有不足的同學提出合理的建議,但重在鼓勵,希望學生貴在堅持,養成勤于收集資料的習慣。下面,我把自己的教學步驟作一個詳細說明。(對照教案說明) 《我們愛你啊,中國》是一首抒情詩歌,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贊美了祖國的美麗富饒以及悠久的歷史、光輝的成就,同時也深刻地表達了自己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斗的堅定決心。抒發了對偉大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全詩語言凝練形象,結構完整緊湊,感情強烈,富有節奏美和韻律美。詩中寫道:“當燦爛的太陽跳出東海的碧波,帕米爾高原依然是群星閃爍。當北國還是銀裝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著盎然的春色。”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讓讀者讀后通過想象形象地體會到祖國大地的季節、時空反差如此之大,從而感受到祖國幅員的遼闊。第二、三、四、五、六節運用詩歌慣用的簡潔直白的語言寫出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豐富物產、兄弟民族、歷史成就,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從內心油然產生對祖國母親的熱愛。 教學時切忌橫講豎解分析,宜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有效地組織學生讀書、悟情,并在讀、悟的基礎上說說自己心中的祖國形象。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讀好詩歌,在讀中體會、感受到祖國的偉大。面對不太出家門的農村學生可運用一些音像、語言資料來讓他們身臨其境般地領略祖國的山河的壯麗、物產的豐富、歷史的悠久,從而既準確把握作者決意獻身于偉大祖國建設的強烈愛國之情,又激發自我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情感。在教學中,應該準備由“解讀祖國”入手,以“讀”為經,以“悟”為緯,讀悟結合,引領學生在讀悟文本中走進文本,升華主題。教學過程分三步:一、解讀————我眼中的祖國。二、聆聽————我讀懂的祖國。三、傾訴————我心中的祖國。下面,我把自己的教學步驟作一個詳細說明。(對照教案說明) 語文的學習既是課內,更有課外。在教學文本之先,組織學生對“眼中的祖國”進行解讀,一方面是對學生相關語文知識的課前預測,以在教學時做到心中有數;一方面是對文本學習的良好鋪墊,為有效學習文本奠定基礎。如此,使語文的學習變得更廣泛、深入起來。語文的學習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并能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因此,在教學時,以讀文為主,力求在讀中走進文本,在讀中感受祖國,在讀中強化愛國熱情。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除此,還安排了背誦、遷移的練習,旨在扎實語言文字訓練,努力語文素養形成。語文課應該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應該將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統化為讀者的情感,這才是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在教學這一環節時,主要通過抒情、寫話營造語文氛圍,凸顯語文綜合素養,并輔以閱讀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聯,加深或拓寬文本。一方面告訴學生語文的資源無處不在,處處皆語文;另一方面通過閱讀的補充再次感受祖國的強大、繁榮、富強,力圖在學生心中生成強烈的愛國之情。語文的學習既是課內,更有課外。在教學文本之先,組織學生對“眼中的祖國”進行解讀,一方面是對學生相關語文知識的課前預測,以在教學時做到心中有數;一方面是對文本學習的良好鋪墊,為有效學習文本奠定基礎。如此,使語文的學習變得更廣泛、深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