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作者,走進文本——《野草》教學反思
再教《野草》一文,感觸頗深。以前也讀過、教過這篇文章,但沒有深刻地去思考,更沒有仔細地去想怎樣教給學生。而這次,我的眼前一亮,內心也被深深震撼了:我想,語文課,就是要引領學生學會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學習課文,體味情感。否則,我們的語文課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一、立足文本,感悟學法
開始上課了,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課文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學生立刻答道: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種子的力量很大。
教師通過出示課件:
種子的力 ,
種子的力 ,
種子的力 ,
因此說,種子的力量是世界上力氣最大的。
反思:我在教學這一部分的時候,首先讓學生先自讀課文所講的故事,透過故事用自己的語言有理有據、有條有理地敘述使更感受到了種子的力量是可以超越一切,這讓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匯報過程中,學生也感受到了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的好處。
二、換字對比,感悟用詞
在感悟野草生命力頑強時,引導學生抓住“鉆、挺、透”三個動詞,體會小草掀翻石塊的事例。學生剛開始體會的不深,但我絲毫不著急,話鋒一轉,問學生:“如果把‘鉆、挺、透’三個字換成‘長’可以嗎?”學生立刻說不行:“三個‘長’字重復。沒有這三個動詞更能表達小草的頑強。”……“我想,這決不是簡單的機械力,而是一種看不見的——”孩子們異口同聲:“生命力!”“就讓我們讀出對這種頑強的生命力的感悟吧!”這時孩子們的朗讀投入極了。
反思:“鉆、挺、透”都帶有長的意思,但比起“長”來就更顯得艱難,直接能讓學生想象到小草面臨重重困難不屈不撓,最后沖破一切重圍生長不止。僅僅是我們平時常用的一個換字對比練習,就輕而易舉地讓學生體會到了小草的頑強不屈,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在作文中應該認真斟酌用詞,提高自己作文水平。
三、設置情境,感悟朗讀
夏衍又是怎樣解讀生命力的?當學生找出答案,我又給學生補充了一段抗日戰爭的資料,孩子們聽后義憤填膺,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她設計了這樣一個引讀環節:
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名愛國志士,看到大片國土淪陷,你一定會這樣說:——
生: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
師:同學們,如果,你是一名勇士,看到賣國者向日本帝國主義者卑躬屈膝、點頭哈腰的時候,你一定會這樣說:——
生:這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