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一)
一、回顧以前的學習習慣主題,談談自己已有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 形成規范的讀書、寫字的正確姿勢;保護視力。
(二) 寫好鉛筆字。
(三) 勤于朗讀背誦;樂于課外閱讀
(四) 認真完成作業;學會查字典。
(五) 寫好鋼筆字;學寫毛筆字。
(六)學會預習復習;學寫毛筆字。
(七)讀書要有選擇;讀書要做記號;留心觀察事物。
(八)堅持寫日記;愛護圖書;
(九)讀書做筆記;隨時使用工具書。
(十)多種渠道學語文;學會修改作文。
(十一)勤于收集資料;不懂就問。
老師寄語:今天,你是習慣的主人;明天,習慣是你的主人。
一、出示本冊教材中習慣內容:(1)勤于收集資料;(2)不懂就問。
二、教學第一個主題:勤于收集資料
1、 自由看圖,你看懂了哪一幅?詳細地說一說。
2、 給每一幅圖加上一個小主題。
3、 分析一下圖片排列的原因。
第一頁的三幅是說明收集資料的方法:摘抄、剪貼、默記(或讀后記);
第二頁的五幅是說明收集資料的途徑:書本、報刊、網絡、展覽、采訪 ;
第三頁的五幅是說明收集成果的展示:上四幅屬是單向展示:筆記、圖片、讀書卡、剪報,最后一幅是匯報交流。
4、 學生展示自己的資料集。
5、 作業:收集關于長江的資料。(為《長江之歌》教學做準備)
教后反思:
1、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蘇教版的特色,而它遠遠不是一堂課能教完的,不僅要督促孩子一形成新好習慣,更要將原有的好習慣保持發揚。所以對以前課本中習慣的回憶其實也是對學生進行一個整體習慣教育的過程。
2、在教學這些習慣的同時,我沒有忘記我們這是語文課,雖然沒有明顯的教學內容,但其過程應該是語文的。所以觀察、描述、立題、交流,一系列的語文行為使得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了融合。比如在寫最后一幅圖的主題時,就出現了匯報、檢查、交流、分享、競選等多種主題,這其中其實隱含著一種作文立意教學在里面,但是孩子們完全是在愉悅的過程中將這一作文能力得到了加強。
3、課后的作業完全是這一教學的延伸,讓孩子們迅速進入習慣的檢驗階段。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下午有一節思想品德課,第一課是《自立自強》,課后有一份自辦小報,其主題要求就是關于自立自強的人物事例,另在教學中還接觸到一些名言。我借此也對資料收集作了提示。這就是學科與學科之間人為的整合。
教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一)》之二:不懂就問
教學流程:
一、回憶寫孫中山小時候的故事《不懂就問》;
二、觀察圖片,說明圖意;
三、自由談論還可以問誰?(除了家長、老師、同學,還可以問書本、電腦、專欄節目、專家等等);
四、怎么問?(除也口頭問,還可以用筆問,鼠標點擊等等)
五、概述:用――――――來問――――――的句式。(如用寫信的方式來問雜志社的編輯叔叔、用打電話的方式來問電臺的專欄主持人、通過論壇向問專家……)
六、問后怎么辦?(引導學生弄清“問”與“學”、與“思”之間的關系。)
回憶上學期的課文《學與問》中的中心論題:“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七、說說自己“問”的習慣。(分享經驗,分析不肯問的原因,選擇自己喜歡的“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