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學作品,它不但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種種文字,而且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認識這些文字的方法與意義,教育學生要從小樹立起認識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志向。文章淺顯生動、通俗易懂,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是一篇十分耐讀的好文章。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新出現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設計理念:本文教學時采用讀、議結合的策略:在讀中走進文本,在議中升華文本。簡簡單單教語文、簡簡單單學語文。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滿各種知識,激發學生觀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等句子。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我們認識了文字,就可以讀很厚的書,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今天我們就走進大自然,繼續探索這本無字天書的秘密。
二、授新
1、快速瀏覽課文,想想課文都寫了哪幾種大自然的文字?
生匯報,師板書
星星 砧狀云 石灰石 花崗石
2、學習2——6自然段
自由讀課文,想想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小組交流
全班匯報
(1)、星星 辨別方向
“他們朝天望望,在許多星星組成的星座當中,會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當中會找到北極星,有北極星的那邊就是北方”。
(2)、砧狀云 雷雨的預兆
“從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兩個尖頭,山變得就像鐵匠的鐵砧了。”
“飛行員知道,砧狀云是雷雨的預兆,應該離它遠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飛行,它會把飛機毀掉。”
(3)、石灰石 讓人們知道現在是城市的這塊地方曾經是一片汪洋
“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貝殼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貝類是海洋里的居民,由此可見在遠古時代,現在是城市的這塊地方曾經是一片汪洋。”
(4)、花崗石 讓人們明白這的森林是后來才長起來的、
“那些冰塊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塊帶著一起走。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當時這根本沒有森林。周圍的森林是后來才長起來的。”
生在學生匯報的同時,相機指導朗讀這些句子。
強調作者寫作方法,用擬人或者比喻的方法更能突出文章趣味性。
3、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4、大自然還有很多文字、很多無聲的語言,聽一聽下面的現代詩句,或許你會有啟迪:(出示、音樂)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螞蟻/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大自然在水面上寫著/春天來到人間
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著/秋天就在眼前
大樹如果被砍倒/你會把年輪發現/一年只長一圈/這是大自然的語言
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把“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這是在告訴人們/那兒曾是汪洋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