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學設計
一、教材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p88第五單元第15課,課題《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設計思想。
陳忠實寫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這篇課文原是初一學生所學,現在提前到小學六年級。課文文質兼美,但是詞句的理解卻有難度,尤其需要學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頑強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與勇氣更是有困難,畢竟這些小學生身在蜜罐里,長在溫室中。課文中有一段對青海高原柳樹的描寫,一段對這株柳樹生長歷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這兩段文字進行剖析,讓學生在不同環境中生長的柳樹的外形差異去尋找高原柳茁壯高大的原因,通過古典邊塞詩詞感受高原的荒涼,與江南柳的溫和舒適環境形成反差,并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艱難。配樂范讀、想象寫話、配樂朗讀為學生營造情境氛圍,使學生化身為高原柳樹,去描摹它的不屈歷程。至于,高原柳和家鄉灞河柳的對比,我選擇了一帶而過,不詳細深究。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尤其理解"鍛鑄"的詞義。
②體會重點語句所表達的感情。
③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聽寫課文的最后的一個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
①掌握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
②掌握對比的寫作方法,反面襯托出文章中心。
③展開想象,來理解文章語句及中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時所表現出的強大的生命力。
②能從課文中的柳樹品格聯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種下堅毅、頑強的品格。
四、教學重點。
課文語言優美流暢,用詞華麗,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尤其是課文5-7自然段,需要指導學生通過想象去感受柳樹的不屈。
五、教學難點。
課文表面看是寫物,但是作者實際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為人們展現了一幅獨特的充滿生命力量的風景畫。對于課文內涵的理解,柳樹這種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氣是每個人必須的力量,這是我們要在教學時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的難點。
六、課前準備:
1、學生讀熟課文,疏通字詞,理解課文中的詞語。
2、觀察柳樹,找找江南柳樹的特點。
3、準備一張白紙給學生寫話用。
4、課件制作準備:柳樹圖片導入,選擇一些古典邊塞詩詞為理解高原的荒涼準備,朗讀時的配樂以及理解邊塞詩的配樂,重點理解的語段和字詞需要出示。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一株柳。
1、出示圖片:這是我們都認識的樹:柳樹。
2、板書:一株柳
3、你了解柳樹嗎?(學生發言,教師出示柳樹簡介)
出示第一節,齊讀。
4、這兒也有一株柳樹。
出示文字:第五自然段
5、指名讀。
6、這是一棵怎樣的柳樹?
交流:扣住"兩合抱粗" 板書:粗壯 (練讀)
"百十余平方米" 結合教室長7米,寬6米) 板書:高大 (練讀)
"綠得蒼郁,綠得深沉" 用什么詞來形容這綠?板書:蒼綠 (練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