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青山不老
【教學目的】1、會寫課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2、通過對比、朗讀等方式感受老人創造的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及堅持不懈的毅力。3、通過學寫環保格言,強化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教學難點】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出示院屋圖片,創設情境:問:“你覺得這是一座怎樣的小院子?”(學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教師深情解說,創設情境:“這是多美的小院啊!”自由讀讀這段話。老師和你們一起合作讀好嗎?(配樂,引讀)窗外是……。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風一吹……。2、導入新課,板書課題:這么美的小院子是誰的呢?他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小院,走進黃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書課題:青山不老,齊讀課題。)二、初步感知1、初讀課文兩遍(第一遍大聲讀,第二遍默讀):要求:⑴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⑵ 用文中的一句話說說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2、字詞檢查:土炕、肆虐、盤踞、風雨同舟、歸宿、恭敬、如臂如股、勁挺、淤泥、防風林帶、林網、霜凍。⑴ 讀:指名讀,齊讀。⑵ 默寫: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寫)。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來,學生互相解答。三、理解奇跡老人創造怎樣的奇跡,課文中的哪一句話揭示了?1、從數字理解奇跡: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為什么?“一畝”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畝是多少平方米?大約有多大?我們的教室大約50平方米,一個家庭大約100平方米,下沙總面積約3400萬平方米。那么大約是多少個教室那么大?多少個家?幾個下沙米?(5萬個,2萬5千個,十四分之一個)這就是“奇跡”的意思。一個了不起的奇跡!自由讀這一句──指名讀(強調數字)──齊讀。2、從大環境理解奇跡:那么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大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學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晉”是哪一個省的簡稱?課文中說晉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氣候現象?(大風、干旱、霜凍、沙塵暴)課文中哪些話是形容這個地方的大風的?“肆虐”是什么意思?我們一會兒理解會更深。重點理解縣志里記載的那句話,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墜),然后想象西伯利亞大風來的時候,還有可能發生哪些事?這就叫“肆虐”啊!什么叫“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的盤踞之地”?出示晉西北大風、干旱、霜凍、沙塵現象的材料(最好是錄像,沒有的話就用圖片和文字,教師解說。)看了這些文字和圖片,你有什么想法?板書:惡劣 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的老頭堅持15年植樹造林,綠化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怪不得作者這樣贊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悟再齊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