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導學案
第二單元備課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圍繞“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五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本組圍繞著“中華民風民俗”這一主題選入了四篇課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每篇課文都能讓人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
《北京的春節》描繪的是節日風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樸素自然、流暢通達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溫馨與美好。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這篇課文講的是藏戲的形成和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側重寫了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樓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和田的維吾爾》介紹了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征及許多饒有趣味的風俗。《口語交際及習作》圍繞著不同的民族不同德風俗這個主題進行,讓學生收集整理自己的親身經歷及自己通過一定的方式了解到的風俗風情并形成的作文。《回顧•拓展二》提供了學生了解到的不同的風俗風情及對課文寫作方式的討論的話題,讓學生更加深入的圍繞本組課文進行交流。日積月累中的兩首古詩也展示了不同的風俗風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趣味語文以《清明》這首詩為題,告訴了學生標點的不同標法會有不同的意思,可以以這個為一個點,拓展一些另外的內容,加深學生的印象。
二、教學目的
1、掌握本單元的字詞,積累優美詞句。
2、讓學生了解一些傳統的民風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這些獨具魅力的民族民情中蘊含的民族文明和傳統美德,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民俗民風的興趣。
3、了解文章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怎樣謀篇布局,準確用詞,生動表達并在習作中加以運用。
三、重點難點
進一步了解文章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怎樣謀篇布局,準確用詞,生動表達,并在習作中加以運用
四、教學措施
閱讀抓住重點段落是本組的難點,所以在本單元教學中,老師要想方設法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學生一起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博大,所以建議老師做到以下幾點:
1、老師要用富有感情的語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2、抓住重點段落,感受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
3、運用多種方式閱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詳寫和略寫的好處。
4、拓展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整合。一方面鼓勵學生利用多種渠道搜集民俗風情的材料以擴展知識面;另一方面與“品德與社會”“藝術”學科內容或學科老師聯系,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5、加強教學內容整合。把課文學習與口語交際、習作、交流平臺、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有機整合起來,統籌設計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比如,課前搜集民俗的材料,兼顧4篇課文的不同方面;學習每篇課文時,要指導學生認真做好筆記或制作卡片,總結從課文中獲取的知識和信息,列出課文中運用的表達方法及例子,為“交流平臺”中的單元小結做好準備。
6、避免把語文課上成品德與社會課或藝術課。對于課文中涉及宗教、建筑藝術、戲劇藝術等知識,在語文課上不宜做過多過深的探究,應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