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閱讀教學設計方略
小學閱讀教學設計方略
今晚,到新華書店購買了一本《小學閱讀教學設計方略》,作者是山東省濟南市小學語文教研員江洪春先生,他是山東省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
江老師這本書是他30年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成果,由山東教育出版社XX年8月最新出版,對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尤其是一線教師很有指導作用。江老師說,當廣大教師已經理解并接受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之后,就會感到一種新的困惑,即用什么的教學手法、手段去落實,體現這些新的理念,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還缺少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所以說,沒有技術上的支持,會直接影響教學新理念的落實與體現,影響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江老師認為,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之所以效率不高,主要因為存在如下五個方面的問題。我對此是非常認同的。
一是教師對教材鉆研不夠重視。“認真鉆研教材,方法就在其中”這已經是一句老話了。但是現在很多教師沒有通讀全套教材,教研員也沒有提出這樣的要求,校長抓得也沒有到位,進修學校的培訓也是這樣。當然,關鍵還在于教師自身,如果自己不想鉆研,內需不足,外因再強硬效果也是不好的。蘇霍姆林斯基講的“用一生時間備課”指得就是鉆研教材。我自己對全套教材的研讀也不夠,現在正在彌補,我對自己提出要求,至少三到六年級的教材要做到基本熟悉,努力把握教材的體系。
二是語文味不足。語文味就是“既得言又得意”,就是“文道結合”,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現在的課堂教學,大都數公開課得意太多,弄得學生淚水漣漣的,學生上課像在聽一個動人的報告似的,真所謂“聽聽激動,想想感動,下課之后一無所獲”。
三是閱讀基本功訓練有所削弱。前幾年“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的訓練課”,這是工具性太強,新課程之后矯枉過正變成“情感課、人文課”,《語文課程標準》中基本找不到“訓練”這個詞語,這就是人文性太強了。要做到恰到好處也許真的不容易,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這是肯定的。按照我的觀點,語文課還是工具性占60%要好,畢竟語文課的任務不但要掌握“內容”,還要掌握“形式”。這個“形式”還是需要訓練的。
四是教師的引領作用不到位!敖處熤鲗В瑢W生主體”,這樣的提法大家都能接受,新課程實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很多教師就誤以為“一些以學生為主體”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削弱了,課堂上只講學生自己能發現的,學生不能發現的東西,即使是教學重點,教師也有意回避了。這是非常有害的。我詳細分析過國內很多著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的課堂實錄,我的結論是這些特級教師都是很“強勢”的,整個課堂教學基本上沿著教師的“預案”走,即使出現一些“火花”,教師也會靈活“處理”的。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放棄,課堂教學是教師指導下的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不是學生自學!敖虒W”的特點一定要把握清楚,教師的主導不能缺位。
五是課件多媒體的作用過濫,F在年輕教師上公開課,不用多媒體也許不行了,而且還聲光電齊上,板書卻基本不寫。以前我聽過上海賈志敏老師的報告,大意是上課還是返璞歸真好,聲光電最好不用。我覺得賈志敏老師也許是出于矯枉過正的用意,多媒體課件又時音樂又是動畫,的確泯滅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和創造火花。為什么小說比電影經典,因為閱讀小說會“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電影卻不行。為什么我們一直以為83版《射雕英雄傳》好看,因為影像有一個先入為主的特點,而語言文字不同。魯迅先生說各種各樣的人閱讀《紅樓夢》的結果都是不同的,我想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地點閱讀同一本書也會產生不同的收獲。不如我在師范時期閱讀路遙的《人生》,感悟的是兩個年輕人的愛情,而現在卻專注于當時這個社會歷史畫卷。我到新華書店真好翻到雷達點評陳忠實《白鹿原》這本書,扉頁上寫著“小說就是一個社會的秘密”,這是很有見地的。我的觀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課堂教學使用多媒體是必然的,但一定要有一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