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一、概述
《觀書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詩中借半畝方塘清澈明凈的形象來譬喻讀書的體會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將感想議論化為生動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詩情。本詩的教學有三大版塊組成:一是誦讀積累;二是感悟領會;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了讀準字音、感知詩意、理解詩句的過程,最后引導學生探討方塘的清澈和讀書之間有什么聯系,引導學生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讀書、學習的興趣。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生是宜興市新建小學六(1)班的同學;
2、學生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積累,語言感悟能力較強;
3、學生思維較活躍,有過小組合作探究的經驗,能積極參與討論,探究的能力比較強;
4、學生學習過很多哲理詩,對古詩告訴我們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學生能根據提示、創設的情境來誦讀古詩,并有了一定的韻味。
四、教學策略
1.以問題解決為主的教學策略:a.學生通過朗讀古詩,在其他同學的幫助或教師的提示下理解字詞以及詩句的意思;b.通過同桌討論和教師對重點詞句的點撥,學生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學交流(問題解決)。
2.自主學習策略: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拓展資料討論,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提高閱讀能力,積累詩句,促進思維的深層次加工。
五、教學環境和資源準備
1、教學環境:多媒體環境。
2、資源準備:ppt課件、打印的拓展資源
六、教學過程預設:
(一)品讀名句 初識作者
1、出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活到老,學到老。
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2、學生讀
3、你知道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言是誰說的嗎?
4、簡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他學問廣博,治學勤奮,一生共撰寫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為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寫的詩善于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過渡: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范,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由學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詩人,既復習了舊知,又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詩句 理解詩意
1、出示詩
2、自由讀,注意讀準三個生字(鑒 徘徊)
(1)指名讀
(2)、邊劃分節奏邊讀,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
3、古詩大多運用逗號和句號,這里有個特殊的標點,你發現沒有?
誰來讀出問的語氣呢?(指名讀,并指導朗讀好這一句)
[從標點入手,啟發學生質疑,感知詩景.]
4、作者到底問的是什么呢?(請結合插圖,聯系詩句想一想)
(1) 釋 渠 :指方塘 如許:如此,這樣
(2) 誰再來問一問?指導讀好第三句
5、詩人問方塘的水為什么這樣的清澈,為什么會有此一問呢?因為他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