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教學背景:1.面向學生:小學2.學科:語文
3.學生課前準備:(1)上網查閱,了解朱熹。(2)自學生字、新詞,讀準生字讀音。(3)自學課文,理解感悟詩歌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源頭活水泊重要性,同時感受古詩文和意境美。
難點:理解古詩內容與題目的關系,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名言引入,初識作者
1、同學們,小學六年來,我們一定積累了不少關于讀書的名言。誰來向大家匯報一下。(指名說,師相機點評)
2、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名言(出示名言,生自由讀)
知道這些名言是誰說的嗎?(朱熹)【板書,強調“熹”的寫法】
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詩人。
3、這就是朱熹,【課件出示簡介】生默讀:【朱熹,南宋著理學家、教育家、詩人。他學問廣博,治學勤奮,一生共撰寫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為明清兩朝的治國方針。他寫的詩善于用鮮明的形象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初讀詩歌,感受韻律美
過渡: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范,不光讀,還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讀書讀累了,信步來到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于是他齊讀課題。師:何謂觀書?何謂觀書有感呢?
朱熹,一代理學宗師,他的讀書感受一定是與眾不同。想讀書嗎?那就請同學們打開書,對照屏幕上的自學提示,自學這首詩吧!【出示自學提示:1、反復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味;2、理解重點詞語,說說各詩句的意思。3、借助插圖,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詩都是讀出來的,課堂上最美的就是瑯瑯書聲,請人家放開聲音,認認真真地把詩多讀幾遍,看看大屏幕,你能達到哪個臺階?讀完后教師檢測。
(1)字正腔圓本詩作者朱熹說過:“凡讀書,需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誰能口齒清楚、準確地讀?
(2)有板有眼詩有了節奏,就會給人美的享受。誰能讀出七言絕名的節奏?
(3)富有感情誰能達到第3個臺階?指名讀,評價,師:到底什么是有感情?其實,讀詩不在于語調的高低,在于讀出詩的味兒。(點擊,改成讀出韻味)至于到底讀出詩的韻味,學完這首你們自然就會了。
(在反復吟誦中體味古詩的韻律美,達到“會讀”的地步)
三、抓住“詩眼”,理解詩意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到現在,你知道在這首詩作者描繪的是什么?(板書:方塘)。
(2)一個怎樣的方塘,用詩中的一個字眼?(板書:清)
(3)瀏覽全詩,哪句詩描繪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課件: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4)“鑒”是個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們要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條:鏡子(古代用銅制成)照仔細看。你認為應該哪條意思?為什么?(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選擇合適的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