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感受半畝方塘的美麗景色,明白活水對于方塘 的重要性.
3.了解說理詩,知道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懂得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美景。
教學難點: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詩借景喻理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很多關于讀書的名言,大家還記得嗎?今天我們學習一首關于讀書的古詩——觀書有感。【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同學們,大家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五步法嗎?
3.首先,我們來知詩人,【出示朱熹圖片】這就是朱熹, 你對朱熹了解多少?
4.接下來,誰能把詩題解釋一下?
5.過渡:朱熹先生是勤奮讀書的典范,不光讀,還注意思考.這節課只要同學們認真讀,用心思考,積極發言,相信你的收獲一定會很大。我們跟隨詩人一起走進古詩。
二.品析詩句 理解詩意
1. 首先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的自學任務,初步自學這首詩.
【任務一】
1)反復誦讀, 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味;
2)理解重點詞語,說說各詩句的意思.
3)借助插圖,想象詩歌 所描繪的畫面.
4)不懂的地方學生可以互相交流。
2.學生誦讀,自主學習。
3. 展示交流
1).檢查誦讀
(1) 同學們,朱熹說過: "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聲音響亮,準確清楚地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相機正音"鑒" "徘 徊" ,再指名讀】
(2) 詩有了節奏,就會給人美的享受.誰又能讀出這七言絕句的節奏來呢?
(3)這首古詩有個特殊的標點,你發現沒有?(?)所以這句要讀出問的語氣,我們一起來!
(4)小結:同學們,基本上做到讀通讀順,待會兒我們理解了這首詩,相信大家讀出的韻味會更足.
2). 品讀一二句.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了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多大的方塘?這是怎樣的半畝方塘?用詩中的一個字眼來回答?
(2)瀏覽全詩,哪幾句描繪了它的清?【出示: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3) "鑒"是個生字,什么意思?(鏡子)古人用的是銅鏡,不用時,用軟布把鏡面遮住, 用的時候再把它打開,這就是——一鑒開. "半畝方塘一鑒開" ,短短 7 個字,包含了一個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面(打開的鏡子) ,寫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凈。水的清澈明凈還表現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什么意思?換成“晃動”行不行?這句什么意思?這里也包含著一種修辭手法?方法:連詞成句,調整詞序,添加詞語.天光和云影一齊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動著,它暗示了我們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緩緩地流淌)
(5)池塘優美的景色,讓人非常喜歡.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來朗誦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師讀,生交流】
(6)同學們,雖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觀,卻很能夠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指名讀——要求邊讀邊想象畫面會讀得更好, 再指名讀——女生齊讀— —一起美美地背一背這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