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上的霍金教學反思
輪椅上的霍金教學反思
命運讓霍金失去了什么?課文第3自然段的文字表述抽象、概括。學生透過文本的語言得到的也是冷冰冰的抽象結論:雙腿癱瘓、說話功能被剝奪、身體徹底變形。這文字背后包含的豐富的震撼人心的內容被省去了。由于學生受到年齡、生活經歷的限制,他們難以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很難體會出“殘酷”的內涵,從而也就不能較好地體會霍金作為生活強者的一面。為了豐富學生的體驗,教例中,執教者采用了填補文本空白的方式,抓住空白,提供句式及畫面,讓學生展開想象:命運讓霍金雙腿癱瘓,他不能怎樣?讓他失去說話的功能,他不能怎樣?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表述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也受到深深的震撼:命運對霍金如此的殘酷,而霍金卻說: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學生較好地體會到了這段話語背后所包含的滿足、樂觀、頑強、執著……回顧這節課的教學,有很多反思,值得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
1、課前充分準備非常重要。在第二課時教學時,我對第三自然段的教學設計較為細致,學生自讀后都能談出自己的理解,條理清晰。而對第四自然段的教學要求不太明確,部分學生思考缺少方向,如要求學生通過對比,體會文中語句的寫法,未能指名通過每句話去比較。
2、對重點問題的指導缺少必要坡度和適合學生思考的指導途徑。在理解霍金說的那一段話,由于對第八自然段缺乏深入地理解,因此當出示霍金的這一段話時,學生都是很木然,不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者對課文未能充分的理解。在教學時,我自己對一些理解性的題目都未能獨立思考,而是借助教參,所以缺少思考的過程,那么在指導學生時也未能找出適合的方法。因此,以后在教學時,凡是讓學生思考的,自己必須要獨立思考一遍,先要自己下水,才知問題的深淺。
4、對主要的內容理解,必須讓學生有明確理解,清晰的語言表達,不能模糊。
《輪椅上的霍金》教學反思
《輪椅上的霍金》一課主要介紹了被稱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學家霍金,在自己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頑強地面對命運的挑戰,為科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給人以強烈的震撼。這篇課文,使我第二次認識了霍金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學生對于一些相關術語不能理解,如:語音合成器、《時間簡史》、“宇宙之王”、盧伽雷氏癥、穿氣管手術、黑洞的蒸發性、黑洞的大爆炸、宇宙模型、盧卡遜數學講座。在課堂上,我把這些詞語一一出示,通過查字典、看圖片等方法,了解了相關的資料。
如何讓學生感受霍金面對困難不屈服,坦然面對殘酷命運的樂觀而又豁達的精神,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們抓住教學的突破口,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抓手”,那就是文中女記者說的那句話。女記者悲憫霍金,而霍金對自己的命運又是怎樣看待的呢。沿著這條線抓住重點展開教學,思路相對清晰。
首先我是通過記者的問題引出霍金到底失去了什么?讓學生通過自學第3小節,找出關鍵詞句,寫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反復的讀兩個“徹底”和“完全”來體會霍金命運的悲慘,殘酷。這一塊的寫霍金的“失”。那么對于這么殘酷的命運,霍金是怎么回答記者的問題的呢?的確命運讓霍金失去了太多,這對于擁有強烈的科學抱負的他來說是多么的痛苦,可是霍金覺得自己擁有很多很多,那就是霍金所擁有的一切。引出霍金的回答,再從這讓霍金感到欣慰而驕傲的擁有著的能動的手指,能思維的大腦,追求的理想,親人和朋友,感恩的心。這些方面入手,讓學生再次通過反復朗讀這些從鍵盤上蹦出的生命最強音,讓這些蕩氣回腸的話語來震撼每個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