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紙
教學內(nèi)容: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文《姥姥的剪紙》(作者:笑源)。
教材解讀:課文為我們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說她普通,她實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紙技藝,讓所有人都贊不絕口。姥姥手里的剪紙會說話,會傳情,永遠牽動著“我”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說她不普通,她實在又太普通,每天燒飯、擇菜、淘米、喂豬……與所有的姥姥一樣,樸實平凡,日夜勞作,與外孫相濡以沫,有著化不開的親情。
“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通過這剪紙的高超技藝,姥姥那純樸、善良、熱情的形象,以及與“我”之間濃濃的親情,似在我們眼前清晰、豐滿起來。
整篇課文語言優(yōu)美,情感飽滿,字里行間流露出真摯的情味來。讀著語言文字,有一股北方特有的民風民情迎面撲來。作者的這些遣詞造句也很有地方特色,很有“嚼”勁!
設(shè)計理念:設(shè)計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從題目入手,把全文給統(tǒng)一起來。一是品姥姥。品姥姥,不僅品她的剪紙的技藝,還品她的勤勞,還品她的善。二是品剪紙。品剪紙帶給鄉(xiāng)村人的情,品剪紙對我的熏陶,帶給我的親情。
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走進語言文字,走進姥姥的剪紙藝術(shù)世界,走進姥姥與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建立起姥姥的人物形象。“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在教學設(shè)計時,我始終圍繞姥姥的“剪紙”開展教學活動。我把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二段為第一部分,先是讓學生找描寫姥姥剪紙技藝高超的語句,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精巧細致,在感官上有一個形象的了解。接著,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為中心句,思辯姥姥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練的,結(jié)果怎樣,進一步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在鑒賞中體會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對文中具有濃濃的北方風情的詞句表達效果,有所感悟,并對習作語言表達有全新認識。
然而,整篇課文要表達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還是抓住關(guān)鍵字:“拴”,“纏”,“心”,“夢”,通過用心品讀這些語言文字,感悟作者字里行間流露的對姥姥的深情思念。
最后,我通過詩歌改寫,又回到課題,領(lǐng)悟題目所寄托的情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2、聯(lián)系上下文,并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含義。
3、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和對“我”濃濃的親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間流露的對姥姥的深情思念,鑒賞作者充滿情味的語言表達。
教學重點: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和對“我”濃濃的親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間流露的對姥姥的深情思念,鑒賞作者充滿情味的語言表達。
教學難點:聯(lián)系上下文,并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第一版塊:品讀姥姥高超的剪紙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