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陳忠實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中第一篇課文,本文以優(yōu)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
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經(jīng)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
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贊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
本文共9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開篇點題,寫這是一株平常的柳樹。第二自然段話鋒一轉(zhuǎn),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神奇的柳樹。第三四五自然段,給我們展示了一株巍巍然挺立于高原之上的柳樹,以其獨特的形象,給荒蕪,蒼茫的青海高原帶來了一方獨立的風景,給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與感召。第六七自然段,通過作者的猜測和想象,演繹了這株柳樹如何在高原嚴寒與雷轟電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的堅貞力量與不屈的生命力,第八九自然段通過與名貫古今的灞河柳樹相比較,贊揚了高原之柳沒有抱怨與畏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全部身心之力生存下來,在一線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綠陰。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初步的品詞賞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學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求知欲較強,一經(jīng)點撥便能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情感也易被激發(fā)。但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個性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其一,1.學生已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經(jīng)過培養(yǎng),學生能夠結(jié)合平時的訓練,從整體到局部,從粗讀到細讀,多次對文章品味,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進行精神世界的互通。這不是一日之功,與任教教師平時長期的培養(yǎng)與熏陶密不可分。其二.學生已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并能做出準確地分析和判斷,正確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抓住重點,語言文字,學生能用自己的話清楚的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受。
其三,.學生已擁有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由于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注意根據(jù)新課程的理念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給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互動對話留下了靈動、充分的空間,因此學生能夠在高質(zhì)量的對話實踐中,思維的深刻性、廣泛性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
(三)設計思想
一、突出一條主線
“神奇”“奇跡”是兩個關鍵詞,是全文的文眼。抓住這兩個詞,就可以抓
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抓住這兩個詞就能十分順利地帶著學生去感受“眼中之柳”的神奇,感受“心中之柳”的頑強。整堂課中的回憶主要內(nèi)容、想象抗爭的情景、感悟文章的中心等環(huán)節(jié)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這兩個中心詞。
二、凸顯一個形象
只有不斷地呈現(xiàn),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具體的形象。因此,第5小節(jié)(柳樹的外形)成為課堂上反復出現(xiàn)的內(nèi)容。前后一共出現(xiàn)三次:在蒼茫的青海高原的背景中,柳樹第一次出現(xiàn);在持續(xù)的干旱和嚴酷的寒冷中,柳樹再次出現(xiàn);在經(jīng)歷了許多的自然災害后,柳樹第三次出現(xiàn)。為的就是使柳樹的形象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呈現(xiàn),環(huán)境越是惡劣,柳樹的形象就越是高大,學生的腦海中也就能夠產(chǎn)生柳樹高大的形象了。
三、感悟一種精神
首先,感悟柳樹的精神需要扣住中心句反復讀悟。第9節(jié)中,作者直抒胸臆,贊嘆柳樹頑強的精神。課堂上分兩次呈現(xiàn),一是課始階段,請學生試著有感情朗讀,跟作者的感悟進行對話,提出問題。二是在課末階段,通過有感情地,反復地,有層次地朗讀,加上自我感悟的暢談,使柳樹的精神牢牢地植入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