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案
教學目標:
1﹑在讀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復雜心態,想像詩中生動,傳神的畫面,從中感受到杜甫詩歌語言的遒勁剛健,思想的博大精深,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興趣,提高對詩歌的審美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2﹑會寫詩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詩意。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能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聯系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心情。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朗誦詩句
教學模式:模式三:“雙主互動”教學模式。
教學準備
1﹑鼓勵學生通過查閱書籍,上網等方式,查找詩歌寫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亂帶來的戰亂之苦。并做相應摘抄,在課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2﹑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在我國詩壇上有一位詩人與李白齊名,他是……?李白人們尊稱他為“詩仙”,那么人們又如何尊稱杜甫呢?(對學生作出表揚,鼓勵課前預習)。他的詩還被人們稱為“史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詩人對詩歌語言的刻意求工,對文學創作的嚴肅認真態度。六年來我們也學了他的不少詩,能背一首他的詩嗎?(每首詩由教師起頭,讓學生一起背誦)
教師總結點評:
詩中有的表現出杜甫對景物的細膩描寫和無限喜愛,有的寫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其中表現杜甫關心時事、戰爭題材的詩數量很大,其詩體裁多樣,內容豐富,一些佳篇名句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如《望岳》中最后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很多人的座佑銘;再如揭示統治階級腐敗和人民苦難的警世之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老師和你們一樣,也非常喜歡杜甫的詩!洞和肪褪瞧渲械囊皇住
(教師和學生一起誦讀)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以沉痛的筆調抒發胸中無限悲憤之情,將國仇與家恨融為一體?梢钥闯鲈娙吮鞈懭说牟┐笮貞,是如此緊密地與祖國的命運、時局的變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連。
杜甫晚年作的詩詩風蒼茫而沉郁。這與作者生活的環境有很大關系。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也就是作者45歲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大家知道“安史之亂”嗎?請學生來談一談。
之后,由教師帶領學生起上baidu.cm查找相關資料。
(安史之亂公元755-763年,指的是安祿山,史懸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內亂,安史叛軍十分殘暴,每到一處就搶掠民財,燒毀房屋,甚至把殺人當作兒戲。在安祿山軍隊的暴行下,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城鎮村莊變成了一片瓦礫廢墟。作者杜甫的家鄉也不例外。)
安史之亂讓原本繁華安定的國家岌岌可危,也把詩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層,開始了他長達八年的逃難生活。在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鄉難歸。他親眼看到了叛軍的燒殺搶掠,看到了路有餓死骨的種種慘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這國家危難之時,這位愛國詩人即使對著春日的花鳥也會心痛得流淚。
請同學們和老師再一起朗誦《春望》,想象一下當時的社會情景和作者當時的感受。
同學們,從詩中你體會到杜甫當時怎樣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