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案例
《最后的姿勢》一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課文,文章是根據發(fā)生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秋千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了他忠于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在教學這一課文中我是這樣進行的:
在讀書指導環(huán)節(jié)中,利用新聞、圖片、視頻等手段分設情境。從具體的環(huán)境中感受語言文字,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想像景象。然后緊扣課題讀書。讓學生帶著問題“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讀了課文,我們的腦海里印象最深的畫面是什么?”自由朗讀課文。
在初讀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語,能聯系上下文,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大意。其中重要的生詞,如“廢墟、坍塌、震撼、詮釋、生死攸關”用“組塊”的方式呈現。也就是先讓學生結合語境說說它們的意思,再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內容。根據學生的歸納探尋課文寫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抓住文章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和幾處描寫環(huán)境及場景的句子,揣摩作者的表達順序,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定。
在精讀感悟部分,不能作煩瑣分析,更不要以大量的歷史資料引導學生體會當時災難的慘烈,體會災民的悲與痛不是本課教學的感情目標,不能誤入歧路。重在深入品讀譚千秋老師的動作、語言和震后人們的話語,感受譚老師的精神品質。把“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作為中心問題,讓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找到感觸最深的畫面、情節(jié),從而領悟人物精神。
精讀教學要把重點放在2——10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天空陰沉沉的。”這一環(huán)境描寫,既是當時自然景象的真實再現,也是那特定場景中悲劇即將發(fā)生的暗示。作者此處這一筆,在寫作上是具有明確目的的。
第三自然段截取了譚老師上課的一個片段。譚老師給學生講述“人生的價值”的那段話,是他的“言傳”,既是他對學生進行了的思想教育,也為下文寫他“身教”——在危難之際作出的抉擇埋下了伏筆。譚老師的抉擇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貫的。這與他的人生追求、對學生的殷切期盼密切相關在。這里的省略號用法要引導學生著重理解,感受。
學習4——7自然段,可讓學生先畫出地震來臨時房屋變化的詞語,再畫出描寫譚老師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第4自然段要抓住五個感嘆號,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感受他的臨危不懼和以學生為重。第6自然段是“拉”、“撐”、“護”的準確運用,表現出了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這四個自然段,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邊讀邊想象畫面,并通過急促的語調,感受當時情況的萬分危急。
第8、9、10自然段是引用救援人員、學生和老師的話從側面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滲透認識側面烘托的寫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