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長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二組課文《船長》
教材分析
課文選自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說。主要講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大輪船猛烈撞擊之后即將沉沒的時候,鎮定自若,指揮60名乘客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脫險,自己卻屹立在船長崗位上,隨船一起沉入深淵的故事,歌頌了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就情節而言,本文是不難理解的,哈爾威船長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不難認識的,但是作品是怎樣渲染這一形象的,又該如何讓學生從靈魂深處去感悟這一形象,領悟作品的內涵,則是本文的難點也是重點。
設計理念:
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讀上,所有的創新都應建立在讀好的基礎上。”《小學語文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教學始終要“以讀為主,以講助讀,以各種教輔手段促讀”,引導學生原原本本地把書讀好,在讀中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讓他們能“讀得進,記得住,用得出”,從而達到提高語文水平的目的。
這篇課文語言生動,情節感人,“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學生的閱讀學習必須把文本的形象豐滿、鮮活起來,才能入境動情,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刻骨銘心的感受。
鑒于以上認識,本課教學,確定以讀為主線,以中心段為切入點,以學生質疑為突破口,緊扣教材的重點、教學的難點、學生疑點,創設情境,始終置學生于驚心動魄的災難現場,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具體言行反復研讀、細細揣摩,在充分朗讀中漸漸進入情境,走進船長的精神世界,與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患難,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層層推進的讀書活動中,逐步讓理性的語言伴隨著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學生的精神世界。學生的疑難點也就在不斷深入的交流、對話與朗讀中不攻自破。
設計思路:
從交流雨果的資料,出示雨果的評價入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饒有興致地進入初讀,在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條理“遇險——營救——殉職”。從“險”入手,緊扣文本中心句,讓學生質疑找出學生疑難點引導學生動情自讀,品味領悟,體會文章生動傳神的語言、緊張的情節,并借助媒體、模擬人物角色說話訓練等方式,引導學生移情體驗,激發內心情感。讀出形——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所描繪的形象,讀出神——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的精神。努力以各種形式的讀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從而震撼心靈,升華情感。最后通過與“船長我想對您說”這一環節的設置,實現感悟積蓄到傾吐的情感渲瀉。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有關詞語。
2.通過朗讀、想象、對話、交流,感受哈爾威船長的形象,體會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3.學習課文通過人物語言、行動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段落。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最能展現哈爾威船長品質的語言和行動,感悟哈爾威船長的偉大人格,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在靈魂深處樹立起一個忠于職守、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領悟作品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