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第二課時(說課稿)
《生命的林子》第二課時(說課稿)
《生命的林子》是國標本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述了玄奘在方丈的開導下,放棄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決心在法門寺潛心苦修的事,引發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的哲理。由此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精讀課文,引導學生從玄奘沒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以讀懂方丈和玄奘的對話,理解其深刻內涵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以引導學生理解方丈鄭重地對玄奘說的話中所蘊含的道理教學難點。
本著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要抓住課文的兩部分“走”與“留”,通過對比、思考來感受“生命的林子”的意義。玄奘要離開法門寺,玄奘留在法門寺。只取兩個關鍵字“走、留”做為撐起整節課教學的兩根擎天柱,展開教學。我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 聽寫詞語,導入新課。
在教學的一開始,我讓學生聽寫“晨鐘暮鼓、香客如流、名滿天下、水深龍多、喧喧嚷嚷、高僧濟濟”這個詞語,在學生齊讀后,讓他們說說自己的發現。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到法門寺是個名滿天下的名寺。接著引出學生感興趣的(也是上節課留下的)兩個問題:玄奘為什么要走,為什么又留了下來。從而進入到第二課時的教學。
二、 研讀“玄奘為什么要走”。
學生提出了感興趣的問題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自悟,在書上做相應的圈劃。然后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朗讀有人勸玄奘說的話,聯系上文法門寺的具體情況,從而弄清玄奘當時想要離開法門寺的原因。
三、 探究“玄奘為什么又留了下來”。
在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又留了下來”這個問題時,先讓學生讀明白方丈是怎樣一步一步勸導玄奘的。文中并沒有出現方丈勸玄奘留下來的話語,那他是怎么勸導玄奘的呢?學生輕聲朗讀課文有關段落后,有所感悟,方丈原來是利用兩片樹林來開導玄奘的。我又讓學生找出灌木叢中的松樹和松林中的松樹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會不一樣,學生反復朗讀感悟方丈鄭重對玄奘說的話,明白了“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的哲理。
四、續寫故事,深化主題。
學完了課文,我設計了續寫練習:“玄奘決定留下之后,又見到了勸他離開法門寺的那個人……”主要意圖是通過玄奘見到那個人說的話來表現他在方丈的啟發誘導下認識的轉變,對人生有哪些感悟。以訓練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從而更加讓學生明白課文所揭示的道理。
《生命的林子》(第二課時)
桃源中心小學 倪浩忠
教學目標:
精讀課文,引導學生從玄奘沒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
教學重點:
讀懂方丈和玄奘的對話,理解其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方丈鄭重地對玄奘說的話中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0課《生命的林子》。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來聽寫幾個詞語。請同學們認真聽,每個詞語,我只報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