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掃路人說課稿
《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樸實無華、豁達開朗、充滿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本課教學力求做到特級教師王崧舟的好課“三味”(即濃濃的語文味、濃濃的人情味,濃濃的書卷味):
(1)濃濃的語文味
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的一畝三分地,緊扣文章內容,“動情誦讀、靜心默讀”。以讀代講,以讀代思,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書本中的語言文字,在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對天游峰的愛,無私的奉獻精神和老人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又如文中兩段描寫天游峰的文字,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特別形象,特別生動,雖不是本文重點。但我也讓學生反復有感情的誦讀,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的一畝三分地,緊扣文章內容,“圈點重點,反復感悟”。在本節語文課上,我出示自學提綱,鼓勵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然后抓重點詞語進行感悟。從“精瘦” “瘦削”“黝黑”體會老人工作;從“褪色”“棕色的運動鞋”體會老人生活艱苦、樸素;從“炯炯有神”體會老人有精神,健康;從“引”“沏”體會老人熱情好客;從“輕輕松松、自在悠閑”“悠然”“朗聲大笑”體會老人的自信、豁達、開朗。
(2)濃濃的人情味
人情味表現在:每一篇語文課文都是一個情境,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始終維持這個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走進情節,激發他們的情感。例如讓學生反復誦讀中走入課文情境,與文本對話,感受天游峰的高險,我“終于”登上天游峰的“好不得意”,我初見老人時的簡樸的印象,為我沏茶后的品茶聊天,與老人簡單交談后對老人的敬佩,“細細打量”;到隨后緊緊抓住老人手的“激動”,到最后完全的折服:“自信、開朗、豁達的笑聲伴隨我回到駐地。”;走進作者的內心,跟著他被老人一步步感動。還例如感受老人的“不累,不累”的原因,感受老人“舍不得離開”的原因,感受老人的驚起林中鳥兒的爽朗的笑聲。讓文中的人物充滿感情,讓文字活起來,讓學生體會老人三段話中的悠閑、自信、開朗、和話中話語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人情味還表現在:注重情感熏陶,重視價值引領。文中描寫了“我”在登天游峰時與外表樸實的不能再樸實的老人偶遇、品茶聊天,并從與老人的對話中得到啟發:做一個樂觀向上的人。課文結束了,我和老人的偶遇結束了,但老人的豁達開朗自信的笑聲不能結束,應該一直回蕩在我們耳邊,這是老人給“我”的啟發,也是老人給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老師,在座的每一位學生的啟發,老人的朗聲大笑告訴我們要樂觀的對待每一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為人生奠基。
(3)濃濃的“書卷味”
語文課區別于其他課程,數學課留給學生的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我想一節成功的語文課留給學生的該是美的文字、美的情境、美的心靈之旅、美好的感性認識。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必須“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內涵豐富的文化底蘊”。成語、名言、詩歌、美的過渡語言應該一直伴隨著課的始終,給學生美的享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在學生走進天游峰的時候引出徐霞客的評點:“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在感受作者筆下的天游峰的高、險之后,引出關于山高、山陡的成語:“懸崖峭壁、突兀森郁 崇山峻嶺 危峰兀立 峰巖重疊”。在感受老人形象之后贈上名言:“一位樂觀豁達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在課堂結尾處送上蘊含哲理的何達的詩歌《快樂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