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案
(6)、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么想的呢?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3、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出示句子: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怎么理解?吳王明白了什么?從中可看出吳王是個什么樣的人?練讀這句話)過渡: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嗎?四、結合質疑,體悟少年的智慧1、重點討論:那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結合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感悟到少年是智勸)2小結:如果說大臣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那么,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可見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個怎樣的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文中什么地方能看出?(結合學習第三自然段內容,隨機點撥:哪些詞語能體現出他冒死巧諫的智謀和決心?練讀)五、 練讀對話,練習表演(目的:深化理解課文,同時進行朗讀訓練、復述訓練)a) 課文以簡練的語句寫出了少年冒著極大的風險勸說吳王的過程。如果把這一過程表演出來的話,你們覺得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1. 熟讀對話,讀出符合人物身份的恰當語氣,最好能記住。2. 根據語言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情、動作。3. 加進旁白。(結合第3自然段內容,加進這樣的想象:花園里此時是怎樣的的一番景象呢?形成表演前的旁白)b) 學生分別逐項準備,逐項匯報。1. 分角色朗讀對話,進行評價。2. 自由選擇同伴合作練習表演,體會人物的神情、動作。教師巡視指導。3. 指名口述旁白,評議、補充。c) 哪兩位敢于上臺表演呢?學生上臺表演,然后評價。六、 總結課文,課堂練習1、總結課文:這篇寓言故事中的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到身后隱患是危險的。最終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學了課文,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在你身上有過這樣的教訓嗎?2、這則寓言故事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a、 借助故事說明道理:這是寓言的一般表達方式)(b、 前后照應,首尾連貫)3、課堂練習,用帶點的詞語造句。出示句子,指名讀:a、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b、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指名造句,師生評議。七、 布置作業1、造句恍然大悟……自由自在……2、填空學了這篇寓言故事,我們認識了( )的吳王,( )的少年,懂得了( )的道理。3、學習課文的寫法,編一則寓言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寫在日記本上) 板書: 23 螳螂捕蟬 蟬 螳螂 黃雀 少年 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