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教學設計之二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3自然段;
2、學會6個生字,理解由繩子組成的詞語;
3、能聯系課文說出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教學重點:
憑借具體語言材料,使學生感知聶將軍關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認識到中日友好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具準備:課件。
課時劃分: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出示掛圖,指認聶將軍。
討論:你了解聶將軍的事跡嗎?說一說。
教師簡介聶榮臻將軍的資料。
二、初讀指導。
1、默讀: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
2、檢查自學效果。
提問。明確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在抗日戰爭中,聶榮臻將軍關心和照料兩個日本小姑娘的室,然后檢查學生學習的情況。
3、各自輕聲試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4、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并給生字注音。想一想文章中有哪幾幅畫面給你留下了印象。
三、精讀訓練。
1、理解課文第一段。
默讀,思考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
2、理解課文第二段。
理解第二自然段。
讀讀,想想,議議:
1、聶將軍知道這件事后,是怎么做,怎么說的?
2、聶將軍的這段話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出示相關語句。)
理解第3自然段。
讀讀,想想,劃劃,議議:
1、聶將軍是如何關心照料兩個日本孤女的?
2、這一自然段中哪些詞語是描寫聶將軍的音容舉止的?
(先抱起——找奶吃——慈愛地拉過——親切地問——
講讀時,指點觀察圖,加深理解。)
3、通過這些詞句的描寫,你讀懂了什么?
理解第4自然段。
1、體會“然而”的用法。
2、聶將軍為什么決定把兩個日本小姑娘送會日軍指揮部?從這件事看出聶將軍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理解第5自然段。
1、這一自然段寫了哪些內容?(引導學生給自然段分層。)
2、“照相”、“放梨”這兩件事說明了什么?
3、小結:這一段通過寫聶將軍設法將兩個日本孤女送往日軍指揮部一事,表現了聶將軍的國際人道注意精神。
四、作業設計:
一、擴寫下列句子。
1、月光灑滿了大地。
2、人民熱愛周總理。
3、詹天佑是工程師。
4、纖夫拖著貨船。
二、縮句。
1、烏鴉的翅膀遮不住太陽的光輝。
2、五顏六色的焰火在天空中開放出燦爛的花朵。
3、這是一條很少有人來往的、樹木茂盛的馬路。
4、烈士的鮮血染紅了我們的國旗。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抓住中心句,解決課文重點。
1、在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日本人民稱他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2、讀句子。
3、解詞“菩薩“。
4、為什么稱聶將軍是“活菩薩“?
5、認真讀課文第三小節,劃出相關句子,談談你的想法。
6、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并說一說為什么?
7、背誦第三小節。
8、按第三小節的學法學習2—6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