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落日》教學實錄
一、順勢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上堂課,在我們學完課文第二自然段后布置的課堂作業嗎——“藍天、大海、椰子樹、沙灘,好一幅迷人的熱帶風情圖。如果你是那只潔白的海鷗,你會怎樣地飛翔?”老師想請我們班朗讀比較出色的黃焱同學來讀一個片斷。
(黃焱有感情地朗讀片斷。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同學們四下張望,急切地想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師(放低聲音,作神秘狀):這篇文章的作者呀,就是陸文龍!其實,上次作業中寫得好的同學有很多,這是其中的代表。
(學生們的臉上都流露出興奮之情。)
二、積淀語感
[ 小黑板出示語段:夕陽也漸漸地收斂了光芒,變得溫和起來,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懸(浮)在海與天的邊緣。興許是懸得太久的緣故,只見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剛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穩地停住了。]
師:(指名讀)請注意文中帶點的字,如果換成括號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樣?
生1 :我想在黑板上畫圖區分“懸”與“浮”的差別。(指著簡筆圖解釋)“懸”是說明太陽沒有靠近海面,離海面還有一段距離,而“浮”說明太陽下面的邊緣已接觸到海平面。“懸”還表明這輪太陽置于天與海之間,無所依托,靜靜地悠閑地停泊在半空中。
生2 :“下沉”顯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壓下來,具有不可阻擋的氣勢與力量。“下落”顯得速度很快,“刷”地一下就下來了。夕陽落下去是有個過程的。“下沉”比“下落”更準確,更有力量。
生3 :“挨”是靠的意思,若即若離;“碰”表示太陽與海面完全接觸。“挨”讓人感到親密,“碰”讓人覺得生硬。如果換用“碰”字,我似乎還聽到了“轟”的聲音,而太陽落下去的過程是靜靜的,毫無聲息的。
師:同學們的分析得真深刻,體驗得很到位。這就是作者用詞巧妙之處,每用一詞都是十分講究。給讀者以無限的品味與咀嚼的空間。結合剛才的理解,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
三、探究閱讀
師:長時間地看這一輪落日,覺得眼前的這輪落日何止只像一只大紅燈籠,看著看著,這輪落日仿佛有了一份生機,有了一份情意。還記得李白的《送友人》嗎?里面有這么一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小黑板出示后半句)“故人”是什么意思?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在作者眼里,這位“故人”是怎樣的一位朋友?
生1 :是個孩童。
生2 :是一位跳水運動員(還有學生欲言又止)。
師:孩童也好,跳水運動員也好,既然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她總該有自己的相貌、個性和動作吧。讀讀這些語段,小組討論討論,想想,落日是一個什么樣的孩童?又是什么樣的跳水運動員?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發現學生們討論無章可依,便及時叫停。強調要在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在認為有意義的詞句上做上記號,發表見解時做到有根有據。二次討論氣氛和效果明顯好轉。)
學生討論后匯報――
生1 :太陽像一位鄉下的野孩子,在外面瘋玩了一整天,臨下山時,還是野勁十足。
生2 :我覺得太陽是冬天里的一位小姑娘,而且還有點害羞。不知是凍的,還是羞的,漲紅了小臉,正低著頭,擺弄自己火紅的蝴蝶結呢。
生3 :我認為此時的太陽多么像一位心底善良、純真的兒童呀,在告別白天的時候,還把最美麗的色彩留在人間,把世界裝點五彩繽紛,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