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山谷中的謎底》的啟示的解讀
對《山谷中的謎底》的啟示的解讀智者 愚者
剛剛上完《山谷中的謎底》。
課文的第三部分主要講兩位旅行者的對話中的啟示——面對壓力,適當彎曲,以求反彈的機會,才會更好生存和發展。
在教學中,我以“智者”和“愚者”兩個角色的探討展開。
第一層次:課文中的“智者”和“愚者”分別是誰?為什么?(智者——雪松;愚者——東坡的雜樹。)
第二層次:課文中還有誰是“智者”?為什么?(西坡的雜樹,因為它們選擇了——正面抗爭。)
第三層次:什么情況下選擇“彎曲”?什么情況下選擇“正面抗爭”?(看壓力大小)
第四層次:延伸。你知道哪些與此相關的故事?故事里,誰是“智者”?誰是“愚者”?(勾踐——臥薪嘗膽;韓信——胯下之辱;抗日游擊戰爭等。)
第五層次:你什么時候“彎曲”過?你什么時候“正面抗爭”過?你覺得你是“智者”還是“愚者”?
教學中,學生的發言很精彩。在理解“教參”上定義的啟示的同時,對“智者”和“愚者”的理解很到位。有些同學列舉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作了深刻的反思。
我想:這是對教材的超越,也是對自己的超越。
我們說:把課文讀薄了,能讓學生有效得了解課文的主旨;把課文讀厚了,能讓學生走進課文的背后,知道作者與編者對孩子的期望。那“智者”和“愚者”這五個層次的理解,不就帶著學生讀薄了課文之后,又讓課文給深厚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