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教案
《螳螂捕蟬》教案
豐臺區右安門二小 周 輝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指代的不同內容。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展開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三、教學難點:
理解“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28課《螳螂捕蟬》。我們知道這種文章叫文言文,在以前我們都學過哪些文言文呢?
文言文是古人寫文章的語言,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今天我們學習的《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但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作者劉向寫這個小故事能給人以怎樣的啟迪呢?我們一起看課文。
二、新授:
(一)讀課文:
1、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讀不準的字音可以看注音和查字典。
誰愿意第一個把課文讀一遍,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讀得是否正確、流利,停頓是否合理。
評讀,再指讀。
2、范讀,說說老師與他們讀得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老師能讀得有感情呢?(老師理解了課文的意思)
(二)理解字詞意思:
1、怎樣才能讀好課文呢?(要先理解課文的意思)
想想我們學過哪些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看注解、查字典、對照譯文、讀)
多讀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古人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個字“讀”他們認為“熟讀百遍,其意自現”。
2、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種理解文言文的方法: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 文中這么多的“其”字你們都理解了嗎?誰能一邊讀課文一邊說說"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別指的是誰或什么?
b、 理解了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發現嗎?
同樣一個“其”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這樣的字或詞很多,它需要我們結合上下文才能理解,這是我國古代文學語言藝術的一大特色,同學們以后還會深入的學習。
c、小結:今天我們有學習了一種“結合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齊讀所掌握的五種方法。
3、檢查注釋中沒有的、必須通過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點字詞的意思。
子(你) 是(這,此) 務(追求) 悲(動聽)
4、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1) 自己練習。
(2) 指名講故事內容。
(3)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解決提出不懂的問題:
1、 老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1) 少孺子為什么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 吳王為什么不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
2、 學生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解決這兩個問題。(可結合課外資料談)
3、 全班交流
第一題:
1、少孺子為什么要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呢?
2、學生結合當時的形勢來說一說。
(1)學生談。
(2)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點是什么。(找出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