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教學設計
一、關于文本的研讀收獲。《孔子游春》生動記敘了孔子帶弟子們到泗水河畔游賞,巧借泗水的滾滾而來闡發了他關于真君子的宏論,并適時地引導弟子們談論各自的理想,表現了泗水美好的春色、孔子的深刻以及他們師生間真摯的情誼。
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春天到了,泗水漲潮,孔子帶著弟子們到風光迷人的泗水河畔游賞,重在景美。第二部分寫孔子凝望著泗水的綠波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弟子們聽了很驚訝,重在論水。第三部分寫孔子和弟子們一起娛樂,并誘導子路和顏回談談自己的志向,重在論志。
文本的這三個部分粗看顯得有些松散,但細心推敲以后又覺得絲絲入扣,自然天成,和諧地統一于“論水”這一核心內容上。美麗的春光誘發了孔子的豪情,讓他“心情很不平靜”,而眼前的泗水波瀾起伏,物我合一,他自然會“動情地望著泗水河,陷入了沉思”。接下來的論水、言志便是水到渠成了。
有老師認為,泗水之教是孔子的刻意安排,其理由是第一小節中的“正漲春潮”之“正”,以及緊隨其后的“便”。筆者不以為然。像孔子這樣的教育大家其造詣早達化境,隨便的一山一水均可成為他施教的憑借;假使真的是有意為之,倒破壞了文本的和諧之美了。對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的追求,才是孔子帶弟子們游春的真正原因。
但是,需要靜心思考的是,圣人的言行必然是上循天道,下合人情的。孔子的無心之言行,我們倒是不妨作有意之解讀。我們很自然地會把整個的過程看成是一節課。這是一節什么樣的課呢?天地為課堂,泗水為書本。開始的美麗春光是引領學生進入情境,繼而的動情凝望則是巧設懸疑,接下來是整堂課的高潮部分:面對滔滔泗水,老師發表宏論,最后的談論志向,則是對本堂課的巧妙回顧和總結。
孔子僅僅是在論水嗎?當然不。他是要借水來啟迪他的弟子,同時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論水”一節的豐富內涵是需要引導學生潛心體會的。
二、文本的語言特點以及由此產生的教學設想。
語文教學首先關注的理應是文本語言。對文本語言的學習應當是近乎唯一的語文教學任務。《孔子游春》一文,第二小節文辭優雅,柔婉抒情。“陽光普照著大地,泗水河邊桃紅柳綠,草色青青,習習的春風像優美的琴聲,在給翩翩到來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密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發,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輕風是她甜蜜的絮語……”如此漂亮的語言,讀來令人唇齒留香!到了第八小節孔子論水,則完全是另一番豪邁氣概,蕩氣回腸。“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這兩個部分,教材的課后練習安排了背誦,這是很有道理的。引文中的兩處省略號全部是本來就有,省略了什么呢?這是一個語言訓練的契機,同時也是培養想象力的很好切口。
課后練習對本課的成語給予了關注,要求“畫出本課中的成語,聯系上下文體會一下它們的意思,再任選其中的兩個造句”。出現在本課的成語共有10條:桃紅柳綠、意味深長、司空見慣、三三兩兩、有福同享、溫文爾雅、深思熟慮、從容不迫、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其中寫孔子的有4條,寫顏回的有3條。可以在引導學生進行分類的過程中體會意思,并且進行造句練習。其中的“桃紅柳綠”可以讓學生做聯想訓練,說出諸如萬紫千紅、鳥語花香、草長鶯飛、芳草如茵等,“意味深長”則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孔子的深長意味會是什么?由此入手解決“真君子”這一重點和難點。總之,成語的學習也要盡量發揮它的綜合作用,豐富成語學習的背景,做到學得活、記得牢、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