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云霧
a.云海的特點是()。
b.作者生動地描述了()和()兩種情況下的云海。
c.找出與以下結構相類似的詞:
波濤起伏()青峰秀嶺()
22.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小節。
(三)總結全文,找出過渡
1.師根據板書,小結學習內容。
廬山云霧是美的,但是作者的敘述更是天衣無縫,連貫而又自然。作者是*哪些詞句連接起課文的內容的呢?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第二大段。
3.師小結,并要求學生進行仿寫:《家鄉的晨霧》。要求寫出晨霧的特點。
(四)作業。
1.片斷練習:《家鄉的晨霧》。
2.補做完作業本上的第3、4、5、6題。
附板書設計
廬山云霧
登山路上 濃霧 瞬息萬變:剛剛……轉眼間……
霧來時……霧云時……
霧濃時……霧稀時……
山鎮牯嶺 霧氣 朝夕相處,時而……時而……
一半……一半……
大天池等地 云海 壯觀絢麗 云海茫茫,波濤起伏
云絮翻飛,色彩斑斕
本課時采用這種對應式的板書:一、便于體現出廬山云霧的特點;二、便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三、體現了文章的重點,使板書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廬山,是我國享譽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緊*九江市區南端。可謂一山飛峙,斜落而俯視著萬里長江,正瀕而側影著千頃闊湖,山青水秀景色泛勝。由長江、廬山、鄱陽湖相夾地帶,才會形成襟江帶湖、江環湖繞,山光水色、嵐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廬山,渺渺江湖間”,形容恰到好處。也正因是如此,廬山才不愧為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
廬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經過漫長復雜的地質運動:早在震旦紀就在淺海底開始沉積,經過“呂梁運動”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銼磨,后下沉淹沒汪洋海水繼得洗禮,直至白堊紀時發生“燕山運動”,掀起“褶皺”波濤重新露出水面,斷塊續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經長期積雪覆蓋,到四世紀末地球變暖,再經更強烈的冰川剝蝕,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崢嶸瀟灑,雄俊詭異,刻切劇烈。
廬山地形走向,東西伸張,南北收縮,像片枇杷樹葉。東臨高壟,西接賽陽,南瀕黃龍山麓,北*蓮花。其長約29公里,寬約15公里,周圍面積達到300平方公里。由于廬山所處在亞熱帶地方,土質潮濕肥沃,氣候濕潤,有利各種植物發育。因此,在這廣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生長植物3000多種。概括說來,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亞熱帶竹林,有熱帶常綠闊葉林,有溫帶落葉闊葉林,有寒帶針葉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時夾雜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蔥蔥,好個植物薈萃之所以成為勝地,也與植被的功績分不開。如此茂林修竹,不愧為幽雅翠境。
廬山氣候溫適,夏天涼爽,冬天也不太冷,這是廬山又一優越條件。節令特色:春遲、夏短、秋早、冬長。廬山氣溫,根據歷年記載:最高只32攝氏度,最低在-16.8攝氏度,全年平均為15攝氏度,可見廬山氣溫適度。一至于四季,按季節平均計算差異也較正常:春季是11.5攝氏度,夏季為22.6攝氏度,秋季則為17.4攝氏度,冬季常在1攝氏度左右。廬山頂端因處高空地帶,加上江環湖繞,濕潤氣流在前進中受到山地阻擋,易于興云作雨。所以,廬山雨量豐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達168天。廬山云霧較多,全年平均有霧日達192天。更奇異的是廬山云霧常年此出彼沒和變化莫測,給廬山增添了妙景。廬山水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在雨量豐沛條件下,有多達90多座峰嶺的廬山,因地殼運動和冰川剝蝕的巧琢,有的峰嶺夾峙峽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淵澗,構成眾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斷,形成數量眾多景觀壯美的瀑布,此為廬山一奇。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