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竹石》
.《竹石》教學設計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學習清代詩人鄭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學目標定在: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2、能夠聯系注釋以及工具書讀懂詩意;3、感受竹子的頑強毅力,從而激勵自己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采用以下幾個步驟組織教學:一、導課激趣是前提
對于一首古詩,學生只有對它感興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學習。如果學生對古詩不感興趣,則學生很難會去學習它。為了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竹石》的興趣,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
師:讀了題目你有什么話想說?
生:竹子生在石頭當中。
生:是石頭做成的竹子。
師:你見過竹子嗎?你對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話說說?
生:竹子的葉子一年四季是綠的。
生:竹子有一節一節的。
生:竹子小的時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們可以到竹園里納涼,做游戲。
小結:鄭燮寫的《竹石》到底寫些什么呢?學了詩句以后我們會了解的。
因為學生對身邊的竹子是比較了解的,組織學生由此及彼地進行鏈接,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竹石》興趣。
二、理解詞句是關鍵
要讓學生進一步領會《竹石》的大意,還需要引導學生從字面上讀通、讀懂詩句。我讓學生悟讀,引導學生對照注釋以及工具書自己悟讀。在一首古詩中,往往會因幾個陌生的字詞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詞而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抓住那些關鍵的字詞,予以點撥指導,啟發引導學生去領會全詩大意。如“咬定”、“破巖”、“還”、“任爾”等字詞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發情趣是目的
學生通過悟讀,真切感受到“巖竹”的精神“堅強”、“有毅力”,“剛強不屈”。請看部分學生的情趣產生過程:
生甲:從“咬定”一詞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點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頑強的毅力。一個“咬”字可以看出鄭燮已經把竹子不當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經當作一個堅強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巖中”的一個“破”字寫出了竹子生長環境的惡劣。它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還依然挺立著,可見竹子多么堅強。
生丙:我還有補充,一個“破”寫出了山上的巖石隨時都有可能倒塌,竹子隨時都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險,但它還是樂呵呵地生活著,你說堅強不堅強?
生丁:“千磨萬擊還堅勁”可以看出竹子已經經歷很多很多的磨難,一個“還”字說明竹子沒有被困難壓倒。
生戊:“任爾”一詞也說明竹子不怕艱難險阻。可見竹子剛強不屈。
感受:學生通過讀讀、議議、再讀讀、再議議對巖竹那種偉大的堅強性格感悟得非常透徹了。因而對竹子的崇敬之心也油然而生。
四、訓練朗讀是重點
小學生學古詩,我的觀點要引導學生多讀,要在讀中做文章。因為,只有讓學生反復讀,才能引導學生反復與文本接觸,才能引導學生反復地感悟文本。學生感悟文本次數“量”的增多,必然為達到“質”的改變。這個“質變”是學生通過閱讀自然而然獲得的。我采用“五讀”:一是范讀,老師有表情地先讀一遍,引發興趣;二是自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體會節奏;三是細讀,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等自主感悟;四是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將竹子的頑強性格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表現出來;五是背誦,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背誦的程度。通過這樣反復地讀,學生就會自覺地進入詩的意境之中,從而受到熏陶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