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說課
《古詩二首》做為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第7單元“戰爭”的起始課,它以詩歌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戰爭”的性質以及給人民帶來的深刻影響,并讓學生認識了由此產生的“兵役制”等殘酷的制度,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了解戰爭!妒鍙能娬鳌肥且皇诐h代樂府民歌,反映了戰爭帶給勞動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全詩既含蘊簡潔,又深沉凝重,令人感憤,催人淚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則是從另一個角度表達對戰亂的痛恨和對良將的思慕之情.同時,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接觸到了一些有關戰爭題材的詩歌和文章,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將使學生從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進一步加強對戰爭的深刻認識。學生在經過了5年的語文學習后,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詩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步驟,能通過資料以及對背景的了解對詩歌的大意進行自學理解。但同時,學生還存在理解詩歌有時不夠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過程,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著明顯的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聯系上下文、的詩歌賞析的意識和習慣的同時,需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更好的建構起詩中情境畫面,讓學生由詩句產生豐富的聯想,體會詩歌的意象美。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們在《十五從軍征》的教學設計中,將教學目標設定為:1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其中,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而目標的達成必須要運用語文的手段和方法。
為實現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力圖做到:加強學段之間、教材之間的前后聯系,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整理回顧與戰爭相關的詩歌、文章,為本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在深入學習詩歌時,鼓勵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詩中的細節描寫,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建構起詩中生動的情境畫面,感知人物形象和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力求體現將這篇文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并貫穿到我們每一處的教學設計中,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十五從軍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讀。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學難點:了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所查閱的資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準備:
學生:讀通詩句,對難字注音,標注自己不理解的詞句,了解樂府詩的相關資料。
教師: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回顧曾經學過的有關戰爭的課文和詩歌,導入本課這首有關戰爭主題的詩歌,《十五從軍征》。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在詩題中從“從軍征”了解是與戰爭有關。
2、交流樂府詩,了解《十五從軍征》來自勞動人民中間,沒有具體的詩人!
三、初讀詩歌,了解詩意:
1、初讀,正音,了解詞語意思; 2、全班齊聲誦讀; 3、嘗試交流詩歌大意。
四、深入誦讀,展開聯想:
1、學習1、2行,體會老人始得歸的心情!
2、深入學習3—6行,體會老人的悲傷之情,并用個性化的朗讀表達。
3、學習7—10行,生運用聯想和想象,結合老人家里今昔的強烈對比,體會其悲涼場景!
4、學習11---14行,聯系前文“松柏冢累類”,體味老人生活的艱苦,以及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心里的痛苦,并用多種方式朗讀。
5、學習15,16行,感受老人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的悲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