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學設計
案例名稱
《出塞》
科目
語文
教學對象
六年級
提供者
李清華
課時
1課時
一、教材內容分析
唐朝初期,在陰山南面的地區,民族之間的戰爭不斷。《出塞》這首詩由秦漢時的明月、關塞入筆,跨越千年時空,描述了歷年來從未間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詩人歌頌了漢將李廣,嘆息朝廷用人不當,駐守將領無能。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痛恨及對人民的同情。
二、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
知識技能:
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正確理解詩意
2、誦讀、品味、感悟重點詩句,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3、背誦并會默寫古詩。
過程方法:
4、通過錄象播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的情境,激活情感體驗,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
5、通過研讀品悟、動手勾畫,體味出詩句的精妙之處——描寫的景物雖然普通,但包蘊的情感卻不簡單。
6、通過閱讀拓展資源、寫作、展示等活動,加深對這首詩思想感情的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
7、從品讀詩句子中體會到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8、在古詩的學習中,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化的魅力,培養對古詩詞的熱愛。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較強。學生具有一定的古詩詞素養。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 創設情境法
通過錄象播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讓學生自然入情入境,讀出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走近文本,走進詩人內心。
· 拓展閱讀法
為了突破難點,補充多首相關主題的詩助讀,將這首詩的學習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閱讀實現對這首詩的理解。
知識點學習目標媒體類型媒體內容要點教學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結論占用時間媒體來源
4.1-1
了解
播放“茫茫荒漠、寂寥邊關”的凄涼畫面
b
f
感知邊塞環境之惡劣
1
自制
4.1-1
理解
課件
“但使”的三種解釋g
b.
掃清字詞障礙,基本理解詩意
1
自制
4.1-2、5
理解掌握
課件
幻燈片:秦時/明月/漢時關
d
g
b
體會戰爭的殘酷和漫長。
2
自制
4.1-6
理解想象
表達
課件
“冷月照邊關”的畫面
b.
f
想象將士、家人兩地相思的畫面
2
4.1-4
理解
課件
李廣圖片、古詩《塞下曲》
e
g
e.
體會到詩人、將士們共同的心愿
1
自制
4.1-3、8
掌握
課件
同一主題古詩
h
i
g
豐富積累,提高語文素養。
3
自制
①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分為:a.提供事實,建立經驗;b.創設情境,引發動機;c.舉例驗證,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確操作;e.呈現過程,形成表象;f.演繹原理,啟發思維;g.設難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開闊視野;i.欣賞審美,陶冶情操;j.歸納總結,復習鞏固;k.其它。
②媒體的使用方式包括:a.設疑—播放—講解;b.設疑—播放—討論;c.講解—播放—概括;d.講解—播放—舉例;e.播放—提問—講解;f.播放—討論—總結;g.邊播放、邊講解;h.其它.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教師自制ppt課件;
學生課前搜集到相關的古詩詞。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